第十八章 明报有倪匡,你东方日报有我啊(1 / 2)

李逸放下了话筒,电话那头,正是骆逹华。 对方知晓有人出价五万蚊,找他当男主,自然是极其开心。 在了解了是任逹华搭线介绍的之后,更是对后者感激涕零。 李逸表示自己现在急着开戏,对方也十分配合,表示自己明天就可以上门签约。 “逸仔,你翻来啦。” 这时,梁栋从房间内走了出来,手里夹着一份手稿,正是李逸手写的鬼吹灯。 昨天李逸拿书稿给他看的时候,他刚开始还嗤之以鼻。自家外甥什么水平,他一清二楚。 于是就随意看了几眼。 哪成想越看越入迷。最后居然熬了个通宵,把李逸的两万多字存稿全都给看完了。 看到最后页空白处,更是心痒难耐,意犹未尽。 于是一大早,就将书稿拿到明报,交给了主编潘跃生。 “好消息啊,逸仔。潘主编话这部小说可以过稿!”梁栋扬了扬手里的书稿。 李逸点点头,他倒是显得较为平静。 对于过稿,他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现在的香江小说,大部分都是金古套路的武侠小说,还沉浸在旧有的框架中。这也是倪匡的科幻小说可以异军突起的原因。 而自己这部鬼吹灯,正好弥补了香江小说类型的空白。这种神神怪怪的东西,才是香江市民骨子里的最爱。 “潘主编说了,可以给你千字100的价格。如果小说销量还可以再涨。”梁栋是真的替自家外甥高兴。 现在香江白领月薪大多在五千左右。而地盘工人等劳力工种,月薪顶多也就三千。 像他梁栋这种报社排版员,因为对接的是倪匡,一个月也才六千上落。 千字100的价格,已经足以让李逸的月收入,超过大部分香江市民了。 “舅父,千字100有点低了。”李逸摇了摇头,显然对于这个价格,他并不是太满意。 “逸仔,你还是新人。”梁栋担心自家外甥好高骛远,边有心敲打。“你要知道,好多新人千字才60。” “舅父,倪匡宜家千字多少钱?”李逸问道。 “倪生……倪生千字好像是五百。”梁栋略带训斥口吻。“逸仔,你点同倪生比呢。” “那温瑞安呢,舅父?” “温瑞安我唔系几清楚,不过千字300应该有的。”梁栋思索片刻,答道。 “嗯,我明白啦,舅父。”李逸接过手稿,说道。“舅父,我想去东方日报看看。那边的稿费可能会高一些。” 换做之前,李逸可能会接受千字100的价格。 他相信只要发布一段时间,明报就会明白这部小说的价值。到时候涨稿费,只是分分钟的事。 不过这会,他想再去东方日报碰碰运气。 与其在明报跟那几个大神竞争,还不如去东方日报当山头大王。 更何况,他目前比较需要一笔现金,补齐帮嘉玲还贵利的那条数。 “诶,由得你吧。”梁栋摇了摇头,说道。“后生仔出去闯闯都好。” 80年代的香江报刊业极为繁华。 小小的香江,既然有五十多家报社和出版公司。 按照目前香江的人口与报刊发行量来计算,差不多每两个半市民就会购买一份报纸。 如此庞大的市场,李逸不愁自己手里的鬼吹灯卖不到一个好价钱。 既然明报要价太低,李逸也不会强求。思考片刻,他随即选择了另一家报业巨头—东方日报。 在香江,明报的销量长期包揽第一。 最高峰的时候,一度突破十五万份。而作为万年老二的东方日报,就被拉得有点开了,销量总是摸不到十万大关。 究其原因,就是明报有两大连载小说。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和温瑞安的神州奇侠。 与明报充满文化气息的办公大楼不同,东方日报更像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港式企业。 李逸一走进办公大楼,递上书稿,说明来意,就有人领他到了编辑室。 凑巧的是,东方日报的总编徐季新刚好就在编辑室里。听说有人前来送搞,他便随手接过,阅读起来。 徐季新翻开手稿。起初眉头微皱,小说前面的楔子,他并不是太喜欢。像是老掉牙的鬼故事,缺乏新鲜感。 不过等到正文开始,笔峰一转,来到了昆仑山脉,徐季新的双眼突然发亮起来。 同样的一本小说,普通读者看到的,只是好看与不好看,不会思考太多。 而作为东方日报的编辑,当徐季新以纯商业的角度来看待鬼吹灯。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快餐类小说里面的翘楚,绝对可以大卖特卖。 一口气将几万字看完,徐季新这才依依不舍地合上手稿,问:“这位先生怎么称呼。” “徐生客气了,我叫李逸。” 徐季新上下打量着李逸,后者面容清秀,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徐季新心想,这小子怎么看也顶多就是二十来岁,居然能写出如此老辣的文笔。 “李先生愿意将这本小说在我们报纸上连载吗?” “这就是我来的目的。”李逸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就是不知稿费怎计。” “千字100如何?” 李逸笑道:“这也太低了吧。” 徐季新摇了摇头,说道。“李生可能是入行的,不太懂行情。好似您这个没名气的作者,千字100已经是天价了。” “如果您去明报,他们顶多给您千字60。” 李逸笑道。“巧了,我刚才就是去的明报,他们给我千字120。” 李逸话锋一转,语气诚恳道。“徐总编,以你的眼光,应该看得出这部小说的价值。” “明报之所以在销量上稳压贵报一头。靠的不就是倪匡和温瑞安吗?这两位的作品,一个在明报上发表,一个在明报副刊。” “而徐总编您,想把一部能让贵报和明报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