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黄金风潮起(2 / 3)

值性更好。所以大部分被窖藏起来,而白银则被反复流通。 现在这家兴禾钱庄居然开出了这个高价,顿时大厅里上百个来办理业务的老板们都惊呆了。 手里有黄金的,立刻上前和柜台的办理人员询问。搞清楚了,收购数额非常大之后,立刻跑回家去把家里窖藏的金子挖出来。这可是转手就赚钱的好买卖。等这阵风过了,金价跌下来再吃回去就好了。 手里没有金子的,也可以和钱庄签订一份合同,用存款做抵押,约定一份期货价格,限期交付约定的黄金。 这样子就可以跑到外地去收购黄金。然后回来交付。 这可是赚快钱的法门。 跑一趟常州也就一天的时间,到那边收购一百两金子,一两就有八钱银子的差价,一百两就是八十两。 一个来回就可以赚八十两白银,这可是暴利啊,一个月岂不是能赚两千四百两了。 算明白账后,人都疯了。 消息扩散出来后,这些人也不做原来的生意了,都纷纷和兴禾钱庄签订了黄金期货合约,跑出去收购黄金了。 他们在外地提高三钱银子肯定能收到黄金,转手就赚五钱银子。 别说一两黄金赚五钱银子,就是赚一钱银子也有无数人干。 因为周转太快了。 要是在城里摆摊收金子,一天能跑好几个来回,临近县城也可以一天周转一次。远些的三五天也可以周转一次。 此时,遵化、京城,天津也都轰动了。 到处都是在收购黄金的小贩。虽然一层层的收购,每一层的利润都薄了很多,但是这些小商贩的足迹快速的遍布城乡。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金子要涨价了。赶紧卖掉换成银子,等回落了在买回来。从历史经验看,黄金的价格极其稳定,这种短期勐烈的上涨是不会持续的。 农村的村妇甚至把金耳环这种小件的首饰都卖掉了。现在金子大火,不论大小,只要是金子就有人收购。 陈小虎是一个货郎。 他每天跳着担子下乡,卖些油盐酱醋茶、针头线脑的,花布头,小剪刀啥的。都是百姓生活常用的小百货。 这天县城的货郎们还没有出城,忽然被宜兴堂药店的老板拦住了。他们平时也代卖一些药店做的清凉油,行军丹什么的。 货郎们和药店也算熟悉。 “各位,老朽有个好买卖要送给大家伙儿” 看到众人都疑惑的看着他,白老板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我们南京是一两金子换六两半白银,我给各位六两八分银子,你们到了乡下尽管放开了收金子,大小没关系,都要。只要是金子,别管什么耳环啊,戒子啊统统都要的啦” 货郎们顿时嗡的一下子炸开了,当货郎一个月也赚不到三钱银子,还辛苦的很。挑着担子每天走三四十里路。 如果给村民让利一钱银子的话,很多人会动心把金子卖掉的。 如果一天能换到半两金子就有五分银子的净利润,换到一两金子就有一钱银子的净利润。 一天周转一次,一次就有这么多利润,真是太刺激了。 大明一斤六百克,十六两制,一两大概37.5克,没几件首饰就能凑够一两金子。 对货郎来说难度确实不大。 “白老板,这是好生意,可是我们小本经营,没有本钱啊。” “是啊,我们要用银子去换金子,可我们只有铜钱啊” 白老板郁闷的抹了把脸,这些人真是脑子不够灵活,说道:“你们的货物不就是钱吗,可以用金首饰来买你们的货物啊。这不是一样的吗,他们本来也要用铜钱来买的。” “对哈,是这样子的啊” “就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唉,怪不得人家生意这么大。我就是货郎的命,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于是无数的货郎奔赴乡下村镇。 等他们回来时,发现根本不需要去找那个白老板交割,因为在城门口就有无数的商人等着收购呢。 一个比一个给的价格高。 几天后,他们肉疼的发现,可以自己去兴禾钱庄交割。那里居然一两金子多给八钱银子。 杨凡作为一个放火,根本不知道他引起的这场风潮搞得有多大。 大量的金子从内陆开始通过各个层级的商人迅速的向这八家兴禾钱庄涌动。 十天时间,仅仅京城就收购了一百吨黄金。足足266万多两。 杨凡差点没有惊掉了下巴,他知道明朝官员贪腐的厉害,没想到京城里他们居然藏了这么多的黄金。 杨凡不怕黄金多,现代社会不缺白银,华夏每年出口的工业用白银就i有一万吨。他想买多少都有。 小娘皮和林月如倒是有些不以为然。文官什么的德行她俩一清二楚。被小娘皮和林月如拷打、逼供、抄家的文官可是不少。 小娘皮看杨凡对黄金居然这么有爱,忍不住说道:“老爷,你想不想干一票没本钱的买卖,有一个地方,那里藏了比这里多得多的黄金,只不过,咱们不能让人知道,这是我们干的。” 杨凡有些反应不过来,居然还有这种好事。 林月如深深的看了涂山月一眼,涂山月对老爷真是死心塌地啊,这种绝户计她都敢给老爷出。 难怪老爷对她那么好,自己是万万比不上的。 这事要是泄露了,文官集团发起疯来,皇帝都扛不住。 看杨凡不了解怎么回事,林月如叹了口气,抓起杨凡的手,用青葱般的玉指在杨凡的手掌心里写了几个字。 林月如知道,自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已经不可能置身事外了。 既然如此,何必让涂山月一人收获老爷的好感。 再说了,文官把她义父搞得如丧家之犬,都远窜蛮夷之地了,自己怎么可能让他们好受。 今日就借着自己夫君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