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3)

嫂回来接孩子,会不会又抱怨父母照顾的不好?

“这万一,我是说万一哈,念念这一年里,病情又重了呢?”唐佳菲问出心中的担忧。

唐庆国:“这事儿我和你妈也不懂,还有那个药,一堆一堆的,实在头疼。我就想着,明天去县城里的医院,去问一问。”

自闭症的孩子怎么照顾,唐庆国哪里晓得,他现在压根不相信儿子说的,只想亲自问一问医生。

对于照顾孩子一事,两个老人已经做出决定,唐佳欣和唐佳菲两姐妹就没再多说。

唐佳欣夫妻当晚回了县城,唐佳菲则是住在家里,等明天一早,送爸妈和侄女去医院。

第二天,一行人到了安县第一医院,唐佳菲提前在网上挂了号,又亲自陪着去就诊室。

医生一直以为唐佳菲是孩子的妈妈,将有关事项交代的很仔细。

唐佳菲越听越不对劲,终于回过神,赶紧解释:“医生,我不是照顾孩子的负责人,我爸妈照顾,你能和他们说得再具体些吗?简单易懂的话就行。”

医生不禁皱眉,“这样的孩子,最好还是父母自己照顾。”

唐佳菲一脸无奈,“谁说不是呢!不过孩子爹妈不靠谱,我只是小姑,工作到处转,只能靠我爸妈了。”

医生顿感无奈,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真是让人气愤又无奈。

但这是别人的家事儿,做医生最忌讳太过同理心,于是转而给两个老人讲解如何照顾自闭症的孩子。

“孩子还不满五周岁,这时候做行为干预,还是很有效果的。如果治疗得当,有很大的机会能够转为正常,让她像个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唐庆国认真听着,每一句话都记得牢牢地,有哪里不明白的,又反复询问。

最后,从包里抽出一袋子药,问道:“医生,这是我儿子准备的药,我想问问,我孙女都得吃吗?”

药太多,唐庆国看着就遭罪,舍不得孩子一天吞那么多药。

但他又怕不按规定吃药,会加重孩子的病情。

医生翻了所有的药,只拿出其中两三种,“孩子肠胃不好,不舒服犯病时,吃这两种药即可。如果出现焦虑情绪,无法控制时可以吃这种药。”

“那其他药呢?”

“不用吃。”

“这种药呢?我儿子说这个药必须得吃,专门治疗自闭症的。”唐庆国拿出袋子里的一种药。

医生看了,直接摇头,“孩子全套检查下来,说实话,自闭症的情况并不算严重。一般轻微自闭症,我们更倾向于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家庭积极教育,行为干预,其效果比吃药好太多。除非行为问题突出或者干预无效时,才谨慎选择使用药物。”

紧接着,医生又科普讲解各种教育干预的行为方式,务必让两个老人能够听懂明白。

从医院出来,唐庆国气得不行,手一甩,一袋子药直接扔在旁边花坛上。

“个黑心肝儿的,每天给孩子吃这么多药,没病也给吃出毛病来。”

“医生都说了,教育治疗,我看他们就没放多少心思在孩子身上。”

“昨天让人走早了,我该扇他两个嘴巴子。”

唐佳菲捡起地上的药,说道:“现在也不晚,医生不是说了么,念念的情况不算严重,咱们多陪伴做教育,会治好的。不过药还是留着,万一用得上呢?”

“呸!我孙女乖巧着呢,用不着。”

“是是是,不用吃药,咱回去吧。”

唐佳菲在家里小住三天,因为工作需要又走了。

唐庆国知道孩子不用吃药,终于舒坦了,因为要多进行教育干预,于是闲着没事儿就带在身边,陪玩陪耍。

永唐村里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年轻一辈要么在县城住着,要么去更远的大城市,一个月回来一趟已经是难得。

除了少数“摆烂”家庭,大多数村子里的孩子,都跟随父母一起。爸妈在哪里打工,他们就在哪里上学。

于是,唐庆国带着白白嫩嫩的人类幼崽“招摇过市”时,村里的老人们都稀罕的不得了。

家里有点好吃的,都拿出来塞过去。

“娃娃真乖,吃块糖甜甜嘴。”

“叫念念是吧,名儿好听,长得也好,吃麻花。”

“刚煮的红糖鸡蛋水,来来来,到我家吃一碗。”

唐庆国很听医生的话,虽心里按耐不住想要炫耀,但临了总是控制住自己。

然后蹲下来,问孙女的意见,“念念,去陈阿婆家里吃糖水,要不?”

舒念没反应,唐庆国也不着急,反而耐心观察孩子的细节动作。

“念念啊,不吃咱就走,如果想吃又不要去别家,咱回去,让奶奶给你烧?”

唐庆国指了指前方,又指了指身后回家的小路,“走哪边?爷爷听你的。”

小黄狗酷爱溜达,整天跟着跑,对村子里各家都熟悉。

这会儿更是积极叫唤,“念念,去吧去吧,陈阿婆家有一个大秋千,可好玩了,咱们去耍耍吧?”

舒念想起以前小区里的游乐场所,那里面有滑滑梯,还有秋千,好多小区里的小朋友都在那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