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安民(2 / 3)

犁汉 痴人陈 2149 字 1个月前

位大汉的擎天巨柱到底还是病倒了。

只要烧毁一二樯橹就毫不留恋,一击便走。

但现在短时间内,金墉城难以攻克,但这启发了于禁,他意思是可以用挖掘堑壕的石土,在京都城外堆积成土山,到时候可以安排神射于土山之上对城上汉军进行打击。

而实际上,在当时,中城倒真有人是弯弓瞄准着张冲的。

此时中城的汉军也紧张的看着对面,他们显然想不到,那最大的贼魁张贼竟然就站在离他们不到百步的地方。

一个是立即在京都城郊,依托有利地形修建营垒和制高点,巩固四方面军已经取得的战果。

在床榻上,朱儁想到了一个办法。

但军将回报,说城内已经没有竹苑可供采伐,只有一些公卿家中还留有竹子。

那人问怎么办?

能怎么办?朱儁躺在床榻上,森寒道:

“取我手令,征集城内一切军国之用,谁敢阻拦,就以泰山军奸细处理。”

在围城的这段时间内,京都上下都很苦。

军士们要日夜不休的守在城头上,要冒着敌人矢石出城血战。而城内的官奴、徒隶则要担着物资到城头,还要被强征做各种力事。

甚至一些官署的小吏、佐官也要减少俸米,将多余的供应城上。

但只有一个群体在这糟糕的城内一点不受影响,那就是各里的公卿们。

他们似乎忘记了这场战斗是和自己命运紧密相连的,几乎无一例外,所有子弟都留在了京都里社的高墙内,一步不出。

甚至他们还利用城内有限的物资在各里建设坊区,相互之间互保,然后就坐拥着数十代积攒的财富和粟米囤在家中。

可以说,这些里社简直就是在京都城内构建了自己的一个壁垒,几乎与南北二宫相比拟。

所以,当朱儁的人来要强征他们家中苑陵内的竹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

他们只给了来者一个字:

“滚!”

实际上,当那夜朱儁的扈兵冲入刘虞的府邸抓走刘和后,双方的关系就已经貌合神离了。

此前在北门又亲眼见过朱儁麾下锐兵在野战中大败于泰山军后,他们就对于守城这事不怎么上心了,反而全心全意经营着自己的里社。

而之前朱儁在防守战中也不再征求他们的意见。此时的公卿们甚至觉得朱儁的这些人又是来搜刮他们的。

也曾有一些公卿子弟对长辈们讲过唇亡齿寒,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

但却被长辈们训斥:

“小儿辈懂些什么?你知道的这些,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而我现在懂的,你却如何也不了解。还来教我做事?”

有些长辈傲慢,不解释其中的道理,直接威压了事。

有些却也为自家子弟讲述这里面的道理。

原来对于公卿们来说,公与私是分明的。在防守京都中,如果在和泰山军的战斗中将十余代积蓄消耗掉了,那和被泰山军劫掠了有什么分别?

难道给你朱儁用就不是用了?

这还是打赢了的结果,而如果打输了,这些人又会因为在守城战中资助了朱儁而被牵连。

而且在他们这些人看来,后者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前者。

甚至,不少人已经暗暗下好准备等泰山军入城后就迎接他们,毕竟哪个新朝不需要几个遗老来装点门面了?

只是目前这种看法还是私下的,并不占主流。

那些前来索要竹子的汉军大多都是城内的北军出身,家里哪个和这些公卿不是沾亲带故的?甚至他们之中不少人就是这些人的门客出身。

所以在面对主家的训斥,纵然有着朱儁的手书,他们还是灰头土脸的撤了回去。

最后,少数几个怕交不了差事,索性将西市的门墙给拆了,然后取下些竹节木板布置到了城头。

至于这效果如何,他们也不管了,反正朱儁都已经卧床不起了,反正他们这些人也不用替江淮兵们守城墙。

之后的数日,京都城就一直在这样的低烈度战事中度过。虽然难熬,但也没多大危险。

而这这个过程中,泰山军也开始了对京都附近里社进行宣抚。

京都作为天下最庞大的都邑,常驻人口达到二十万。别看这点人数在后世好像不多,但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供应这么庞大的脱产城市人口那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在维系这些京都人生活的物资中,如粟米、衣帛倒是可以从天下其他地方转输,但一些日用的如薪柴、蔬菜等事物都是从京都附近的庄园产出供应的。

而京都所在的河洛盆地是华夏开发最早的片区之一,无数的庄园、里社在这里星罗棋布。

而泰山军五六万大军布置在这里,不可避免的就要处理和这些地方上的关系。

对于这个,泰山军都是做熟了的,自有一套成熟办法。

他们一到地方,就在乡间里社张榜安民,又让嗓门大者,骑马游走这些里社之间,不断宣讲着泰山军的政策。

这些政策归根结底就是一条:

“不杀人”,“不相扰”。

这是张冲在北邙山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