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接应(2 / 3)

犁汉 痴人陈 2033 字 1个月前

也正是这份你欣赏他,他尊重你的基础上,刘备和王昌聊了很多。

其中一聊就聊到了王昌内心最担忧的事。

王昌所担心的,正是已经挺近太原盆地的关西军主力,他说最近白波谷的贼寇时常出来劫掠粮道,虽然被他用计反击了几次,但并没有能对白波贼造成多大的伤害。

而据他所知,泰山军的大军已经杀到了太原,从那里到胡轸所在的介休,几乎一马平川。在那样的战场环境下,和拥有庞大骑兵的泰山军决战委实过于冒险了。

刘备并不清楚王昌所担心的,但他比王昌更了解泰山军的强大。

在他不长的人生中,刘备见过最当世一流的统帅就是他的恩师卢植,但就是如此,恩师还是败在了中人亭战场上。

而试问?那胡轸与恩师谁更具统御?关西军与征北军谁更上下一心?

所以答案很清楚,那胡轸是敌不过泰山军的。

此时,刘备对自己这一行的危险有了些认知。

之后,刘备一行人在临汾这里又休整了一日,打算第二日和发往前方永安粮站基地的辎车队一起出发。

但就在刘备准备带着诸刘郎官们去城外考察险要的时候,从王昌那里来了一人,说王昌有请。

于是,刘备再一次见王昌,而这个时候他才得知一个噩耗。

“你说永安粮秣被烧毁了?”

此时,王昌有点慌张,但依旧保持着基本的镇定。

听到刘备这般问,他缓缓点头,怕刘备不了这里的情况,还解释道:

“从这里到介休,虽然只有二百余里,但其间山岭林立,供输艰难。唯有沿着汾水所在的雀鼠道才能转输军需。而为了支应介休,我军特在雀鼠道后方的永安设置粮台,取的是分段运输。”

刘备听了这个介绍后,直接问了一个要害:

“王校尉,你就告诉我如今永安粮毁后,前线大军的粮秣大概能支应多久。”

王昌叹了一口气,艰难道:

“十日。”

刘备一下子站了起来,当即问:

“王校尉,如今你部有多少人?能支应的粮秣又有多少?前线大军溃下后,你又有何方略?”

王昌见刘备这架势,疑惑:

“谒者,形势怕也不至于恶化到这个程度。粮秣到底还能支援十日,以胡帅之能,定能带着大军安然撤下。”

刘备却不想王昌这般天真,反问了一句:

“我且问你,如果九人份的粮食十个人吃,你觉得最后真的就是只有一个人吃不到吗?如果那胡轸能将粮秣空虚的事情守到最后,事情还有转机。而一旦要是粮秣将尽的事情传遍全军,那大军崩溃就在旦夕。”

最后,刘备还对王昌说了这样一番话:

“人活着就是为了个希望。如果希望没了,即便理智告诉他们还能多活几日,人呐,还是会选择最坏的结果。”

“这信心啊,比金子还珍贵。”

王昌懂了,于是弯腰向刘备一揖,随后道:

“末将愿听谒者调遣,望谒者不念门户之见,挽狂澜于既倒,救我数万大军性命。”

刘备忙扶起王昌,正色道:

“王校尉将我刘备看作什么人了?我刘备作为大汉宗亲,早就将毕生投入到兴复汉室的伟业中。休说这数万大军是我关西的菁华,就是这数万人的性命本身就是大事。我刘备必将竭尽所能,与王昌共渡难关。”

之后,刘备就具体询问了王昌可有做过类似的预案,当得知王昌曾打算以玉璧为核心,沿着汾水构筑防线的时候,刘备对王昌的欣赏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玉璧这个地方,他之前沿着汾水前进的时候见过,可真谓一处险地。

他当时还感叹谁会在这个地方修建壁垒,能抵十万之师,没想到就是眼前这个王昌。

现在听得王昌已经有了方略,刘备当机立断就让王昌将临汾的粮秣尽数迁移到汾水以南,然后驻扎在玉璧。然后他自己和王昌要了五百兵,决定前驱至雀鼠谷一带接应大军。

刚刚王昌的做派实际上已经将指挥权交给了刘备。王昌是一个中级军吏,上面也没什么关系,只有一个胡轸作靠山,现在还生死未卜。

如果是他自己决定放弃临汾,带着丁口、粮秣迁移到汾水以南,王昌可能有过无功,甚至会被当成战败的替罪羊而处死。

但现在有刘备做决策,结果就不同了。这种情况下,有天子背书的刘备无疑是最佳的人选。虽然有没有功还不确定,但这过至少不在自己头上。

于是,有了刘备的支持和战台后,王昌当即就开始准备起来。

也许这就是小人物的无奈吧,能扛事比能办事更重要。

……

当天,刘备带着自己的郎官团和五百临汾兵饱食一顿就向北出发了。

临行前,他又和王昌要了一位会幽、并、凉三地话的军吏,刘备自己本身是会讲京都正音和幽州话的,但他不懂并、凉话,所以单要了一个这样的人才,怕遇到凉州籍的吏士,沟通不便。

他们沿着汾水东岸一路前进。

在路上,刘备也希望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