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柱石(2 / 3)

犁汉 痴人陈 2050 字 1个月前

。”

说完,刘虞和令狐禹,关羽直接说剩下的三人,并总结为四个字。

“不足为虑。”

随后关羽对在场人解释:

“这四人不论其智愚如何,但最后皆不能安守其地。为何?因为这四人皆为南人,如常山国相冯巡是南阳人,河间国相陈延是下邳人,渤海太守杨璇是会稽人。自河南汉军卖了河北之后,河北世豪就已经对南人失望。这些太守国相名为主,实为客,没有当地豪势支持,其令出不了署衙,有何论什么战守策呢?”

说完这些,关羽终于将战前形势讲完了。

在场诸将是那么叹服,真的是将贼情了解的如掌观纹,心里对关羽的军略更认同了。

关羽先是问了上首的张冲:

“渠帅,如无疑惑,我就继续推后面的具体战略?”

张冲欣慰点头,表示关羽继续。

有了张冲的支持,关羽更添几分自信,他将舆论换下,换上了一份赵国地的精细舆图。

此舆论细画了赵地山川据点,显然不是汉军制式的舆图。看来这个冬春,飞军背旗们没有休息呀,这舆图正是他们的成果。

就这样,在这一日,关羽于军议上侃侃而谈,将他细思的北伐战略一点一点讲出,不仅折服了与会的高级吏士们,更让张冲看到了他可以倚为方面之任的柱石。

于是,会后,关羽被张冲任命为此战的主帅,率领精甲八千,青州黄巾万人,北攻襄国。

……

战争的气息实际上早就从邺城传到了襄国。

作为被卢植留下作为抵挡泰山军北上的后手,沮授很早就对襄国的整体防务做了准备。

他完全没有幻觉,认为泰山军入城后会迅速腐败在邺城的花花世界里,然后雄心不再,做个一城一地的草头王。

沮授早就看明白了,这张冲就是一个志在天下的天下人,是一雄主,也是沮授渴望的主公模样。

但可惜沮授就是豪族出身,与泰山军势如水火,而且他的家族因为河北黄巾之乱,死者众多,所以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转投黄巾的。

当然,不是这一原因,卢植也不会放心表举他。要知道,即便只有半个郡,甚至还是不为汉室承认的表举,这赵国相也不是沮授能得的。

毕竟,这是两千石,整个天下又能有几个。

也正是这份抬举和知遇,沮授在襄国用心备武,务必将襄国打造的固如金汤。

首先在甲械上,襄国军有很好的基础。

得益于邯郸本就是产铁重地,无论是铁官所还是武库皆储备大量甲械,后来卢植在从邯郸撤退的时候,就直接清空了这些储备。

之后更是将这些甲械都留给了沮授。

沮授正是靠着这批甲械,招徕族人部曲,打造了一支千人的精兵。

随后他又将原先邯郸和襄国之间的坞壁亭遂都修缮和加固了一遍。

实际上,历史上就曾出现过邯郸与襄国之间的对抗。

当年秦人攻下邯郸,赵人就是撤到了北面的襄国继续坚守,所以在两地之间本就有一些留下的永固工事,沮授只需要将这些工事再修缮起来就行。

随后,他在这些坞壁中都加派了人手。每个据点人数虽然不多,但皆能形成抵抗。

其中,沮授对于特别重要的几个坞壁集中了力量。

其中在最南面的檀台,沮授遣襄国人刘祖将戍卒五百守备之。在附近的永年壁,他又遣赵犊为将,领戍卒二百守备之。最后在两壁垒的后方,苏人亭,沮授择乌桓将榻悉斤率乌桓游骑二百驻守,好随时支援前二壁垒。

沮授将此三壁,尤其是第一线的檀台和永年壁作为抵御泰山军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直接以三合土加固了壁垒。

以往这类壁垒基本都是木质的,或以芦苇或以茅草加固,而现在沮授直接征发民力,将这两壁垒建成半永久壁垒,以作长久据点。

此外,沮授还得到了赵国北地大族李氏、靳氏的支持,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补充。

所以檀台、永年壁储备了大量的粟米盐酱。

这些储备都是能长久存放的,一旦真被切断补给,这些东西能支持两壁坚持三月。

实际上这些物资的支援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李氏、靳氏在人力上的支持。

李氏、靳氏这两族都是一般的豪族,都是有说道的。

以李氏来说,他们实际上是日后中古时期五姓七望之赵郡李氏之源流。现在虽然还没日后之清名,但实际上其宗族枝繁叶茂,人丁众多,已是赵地一大豪族了。

再加上其家出自李左车之后,传得兵法战策,又有屡出道德高士,所以在赵地是第一流的豪族了。

在沮授拜访了李氏家主李恢之后,痛陈利害,将黄巾比作为名教之敌,果得到李氏老翁的全力支持,不仅支粮贡物,还让其子李定率领族兵部曲八百加入到沮授的队伍中。

这李定是个有能力的,允文允武,一跃就成了沮授信重的大将。

这李定是不凡的,他日后会做到曹魏之渔阳太守,成为他们家族第一个二千石的始祖。

至于另一个大族靳氏,那就是不凡在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