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张辽(2 / 3)

犁汉 痴人陈 2150 字 1个月前

能自己抢了。

就这样,上下皆无战心,又不能获得地方豪势的支持,这战能打赢?

所以,关东将帅先后五败。

邓骘败于冀西,任尚败于平襄,司马钧败于丁奚城,马贤败于射姑山,赵冲败于鹯阴河。

到这个阶段,连国家也知道,关东人不能用了。不然这么下去,关东诸郡也会因为筹措军费而发生变乱的。

到这里,汉室只能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那就是决定启用关西本土将,本土兵。

为了守卫乡梓,这些人必然爆发出十二分战心来。

于是到了桓帝时期,汉室开始一改以往传统,不再将关西兵闲置,而成了平羌的绝对主力。

关西兵比关东兵强的一点就是在战术上。关西多骑,所以配备有大量骑兵队伍,正适合机动平叛。

其中以护羌校尉的两只骑军,分别为湟中义从兵和湟中义从羌胡,合万骑左右,成了平叛的绝对主力。

也正是这时候,关西将也从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因为关西兵只能被关西将指挥,那关西将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

在众多关西将领中,有三人最为出色。

分别是皇甫规,张奂,段颎。其中前两人都算是剿抚并用的,只有段颎是屠羌派的。

但无论三人如何解决,他们都获得了关西兵的爱戴。和关东将领那种不恤军事、贪腐成风相比。他们勇勐善战,通晓兵略,身先士卒、爱护士兵。

即便是以暴脾气着称的董卓,在随张奂立功后,朝廷奖励了他九千匹布绢,他悉数分与吏兵,无所留。

关东将和关西将这前后一比,可谓云泥之分。

靠着恩义、守护乡梓、关西将带着家乡子弟终于平定了羌人,稳定了西州的边事。本以为一切都回到起点,关东世豪们正打算再次去西州为官捞钱的时候。

他们发现一切都变了。

关西世家们在长时间的平叛中,已经掌握了巨大的武力,有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关东人再难在西州为所欲为了。

于是,掌握朝廷的关东士族先后将凉州三明,以各种原因调离了西州,而此三人可能还心怀汉室,也没有拥兵自重。

但离开了本土,失去了兵权的三人只能依附在各种政治势力中,直到被无情抛弃。

实际上,已经成长起来拥有自己绝强武力的关西集团是非常强悍的。他们以六郡良家子为核心,以秦胡义从为羽翼,以羌胡为爪牙,身经百战,威震四方。

原先,他们在皇甫规、张奂、段颎的带领下还忠于汉室,但随着他们悲惨的凋零,再一次被关东人玩弄。

再次成长起来的关西集团决定与关东人势不两立。

也是因为这种深层的矛盾,刘宏到了长安,很快就获得了关西武人们的支持。这些关西人决定打一场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战事,让关西人重新回到权力的中央。

所以关东朝庭这次发檄书给长安的刘宏。

知道自己能依靠什么的刘宏见到这份侮辱性极强的檄书没有一点羞恼,反而将檄书遍传给诸关西将领。

这些汉子见那些傲慢的关东人再一次指责他们是蛮夷,仇恨和羞恼一并,群情汹涌,在廷上,在刘宏的面前,誓要与关东人决一死战。

望着下面精勐强将,刘宏也拔起剑指着东方,怒吼:

“那就和他们战!”

“战!”

一时,众声沸腾。

……

关东朝庭既然如此藐视关西,那关西豪杰必将以铁血来捍卫自己的荣耀。

随后长安外羽缇飞传,不断向着雍凉益各郡出发。

其中去的最多的方向就是西北面,那是六郡的方向。那是凉州的天水、陇西,安定三郡,以及朔方的北地、上郡、西河三郡。

刘宏要征召六郡子弟来长安,拱卫汉室。

汉帝点兵,六郡自然有召必至。他们不认什么关东的新朝庭,对这些人来说,后者说破大天来都是叛逆。

就这样,数千来自六郡的豪杰皆奉召,自带粮秣戈矛,甲胃战马,顺着驰道漫卷入长安。

在这数千的六郡豪杰中,有一人叫张辽,他虽然是雁门人,但也带着家乡子弟一并加入了征召中。他就是马邑张辽。

和无数六郡良家子一样,马邑豪强子弟出身的张辽也自小就受到了严厉的训练。

除了自小就要学习雅言之外,还要学习鲜卑话、匈奴话。雅言是为了方便日后到京师闯荡,鲜卑话和匈奴话则是让张辽能处理本地关系。

雁门作为对抗鲜卑的前线,少不得需要这类语言,而雁门境内又多匈奴人,本地的张氏无论是经商还是吸纳匈奴武士都少不得与这些人打交道。

除了这些语言学习,张辽还要学习一点经书,虽然不多,但一定要能会读写,因为这是六郡良家子的必修。

但这些文艺不过是张辽十余年生活中的点缀,所有六郡良家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三样东西,那就是刀、弓、马。

张辽十岁的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第一把真刀,在此之前,他已经用了数年的木刀训练着基础的斗技,张辽的童年就是与刀一起玩耍。

在其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