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杀猪过年(2 / 4)

一条腿不太好,耽误了前程,现在指不定是多大的官儿呢。”

张淑珍接过牛皮纸包打开,里面是三捆崭新的大团结。张淑珍也没数,只拿着钱,感慨一句。

“别都给我,你留两千,家里有一千就够用了。”张淑珍留下一捆,剩下两捆又给了盛希平。

“家里现在也没多大花销,老二老三他们上学有大学管着,花不着家里钱。

我看这样啊,短时间里也都结不了婚。

将来他们能在哪儿都不一定,咋地也不可能回咱林场。

以前还想着攒钱盖房子,现在看看也不用了,等他们分配工作了,可能单位就能给分房。”张淑珍拿着那捆钱,念叨着。

“家里头也就老四老五他们三个上学,花点儿钱不多,你爸有工资,加上这些年你也没少往家里交,够用了。

你这俩孩子还小,又都是小子,将来也不知道啥样儿,多攒点儿钱给他们预备着吧。”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家里每个孩子,张淑珍都疼,但是作为家中长子,盛希平一直最得父母器重。

有些事,盛希平或许没考虑到,但是作为母亲,张淑珍必须提前就打算好,替儿子着想。

母亲这么说了,盛希平也没再坚持,于是收起来两捆钱。

中午,盛云芳盛云菲姐妹,还有盛希泰回家,见到大哥回来,都挺高兴,又见到家里有好多好吃的,把盛希泰乐得直蹦。

盛希平这一趟耽误了五六天,山上的活不等人。

所以他在家歇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上山干活去了。

进了十二月,气温是一天比一天低,山上隔三差五的就来一场雪,积雪逐渐加厚,有的地方都到了人大腿。

山上,一线工人们顶风冒雪干活,一棵棵大树被放倒,通过人工和机械,源源不断运送到楞场和贮木场,然后再发往各地。

山下,严寒的冬季里,人们基本都不出屋,把屋里烧的暖暖呼呼,炕头都烫人。

女人们坐在热炕上做针线,提前就把新年的衣裳都准备好。

张淑珍跟着周青岚学的也会用缝纫机了。

她找了张裁缝,把孩子们的衣裳都裁出来,锁了边儿,然后拿回家自己做。

这年月的衣裳也没那么多讲究,里头也没啥衬布、垫肩之类,做衣裳简单。

盛家有缝纫机,有熨斗,张淑珍一天多少做点儿,提前准备,省得临近年根儿抓瞎。

除了做衣服,那就剩做吃的了。

今年家里种了地,各样杂粮杂豆都有,张淑珍少不得要动点儿心思,多做些吃的。

煎饼要烙,软煎饼硬煎饼的都不能少。

大豆腐可以做,做出来切成块儿放外面冻上,冻豆腐炖白菜,可好吃呢。

还有粘豆包、粘火勺啥的,这些也少不了。

周青岚不在家,盛云芳盛云菲姐妹也忙着念书,却也难不倒张淑珍。

平日里相处好的这些人,几家合起伙来,在盛家支起了鏊子,轮流烙煎饼。

等着煎饼都烙出来了,再一起包烙粘火勺、蒸粘豆包。

这年还没过呢,各家倒是忙活的不亦乐乎,一群女人凑成堆,成天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的,活也没耽误干。

转眼间,十二月过去,八零年元旦来到。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正式进入了八十年代。

盛连成、周青岚等人都没在家,这个元旦张淑珍也没用心做什么,只简单弄了几个菜也就过去了。

一月十号,在冰城念书的盛希安率先回到家,接着,盛希康也赶了回来。

至于周青岚,她是跟周青越一起回来的,直接在松江河住下了。

周明远当初从别处调到松江河机修厂,住的是单位给临时租住的房子。

去年单位给分房,周明远夫妻符合分房条件,在拐角楼那边分了一处楼房。

当时想着周青扬要回来结婚,周明远夫妻就商议着,把新房给儿子,所以他们一直没搬过去。

结果周青扬那边临时有任务,没能回来结婚,这新房收拾完也没住,就搁那儿了。

这不是周青扬送信回来,说是过一阵要回来结婚么?

周青岚和周青越回来,就过去里外都重新给收拾收拾,把该置办的东西都置办上。

周青岚在娘家住了一个礼拜,帮着把新房全都布置妥当,这才回了林场。

正好,借着盛新华四周岁生日的机会,盛连成找人替班,跟盛希平一起下了山,一家子齐聚,好生热闹了一番。

今年前川林场的冬运生产非常顺利,预计年前就能完成大半的采伐任务。

全场上下一条心,谁也不肯在这个时候掉链子耽误生产。

所以盛连成爷俩只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上山去了。

腊月初十,周青扬回到松江河,这一次他是请了婚假,回来结婚的。

直到周青扬带着二等功的勋章回来,周明远夫妻这才知道,原来儿子差点儿死在战场上,后面光是养伤就好几个月。

周青扬不想父母和未婚妻担心,要求领导和战友保密,所以家里一直没接到消息。

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