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遭遇战(2 / 3)

战马的哀鸣与兵器相交之声连成了一片,隐约中,奥托似乎听到有人开枪了,但从明军事后只留下一具尸体来看,手枪的弹丸显然不能射穿他们的甲胃,就算射穿了也几乎不会造成致命伤。

真正聪明的是那些及时拔剑的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用。势大力沉的“铁棒”很快将这些“缝衣针”砸弯拍断,又势不可挡地将天命骑兵的脑袋连着头盔一起拍烂。间或扫过马脖、马首,血肉飞溅,战马连一丝哀鸣都来不及发出便倒毙。

“**的!他们怎么做到在马上腾出双手的?他们不用用手控马吗?”

奥托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站在他身边的那位五十岁军士长的原话。

这就是这位出身尹比利亚的军士长孤陋寡闻了,奥托记得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就从古书上看到过很多描述东方骑兵双手作战的记录。

当然,这样大开大合的打法,如果陷入混战被贴近距离,也十分危险,但明军还有第二列骑兵,他们不知何时放下了骑弓,高扬着雁翎一样的长刀护住了第一列战友的身侧,所有试图接近偷袭的天命骑兵都被他们用锋利的刀刃划破甲胃的缝隙,在坠马后逐渐与漆黑的泥土混为一体——

长短相救,这是奥托从那个明骑尸体上留有的一本训练手册中看到的概念。

到这时,明军骑兵松散阵型的好处也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左右间距放的够宽,足够第一列的士兵在马上肆意挥舞三眼铳而不误伤到战友,但天命骑兵在密集队形下,几乎只有用向前射击这一个选项,就连挥舞单手剑都有可能伤到战友。

而更致命的一点在于,松散的阵型为明军骑兵带来了更宽的正面,他们二十骑一列张开的距离甚至是三十骑一列的天命骑兵的一倍,甫一接触,便将人数数倍于他们的天命骑兵三面包围。

“……十一、十二、十三……”

奥托数的清清楚楚,天命骑兵在与明军骑兵接触的第十三秒便损失过半,再也无法维持队形,只顾着向后溃逃了。

甚至于,从明军骑兵被发现到现在,还未过去三分钟。

天命步兵的队伍正好是一个三千人大方阵的编制,但以奥托从那些老兵口中得来的经验,那种阵型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列好。

短短三分钟的时间,别说三千人的大方阵,甚至别说百人的连队,就是十人的最小单位都来不及集结。更何况太多的步兵拥挤在一起,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明军骑兵就如同刀锋一样将天命步兵的行军队列斩成两截。

他们一路杀到河边,将上百名来不及脱去厚重胸甲的步兵赶入河中溺死,而后又调转马头,四处冲突。

天命的步兵大多手持三人多高的长枪,但当队形无法展开,大家全都拥挤在一起,无论是挥舞长枪,还是扭动腰部刺击都是一种奢望。

而对于火绳枪手而言,他们根本无法在拥挤的队列下完成装填,更找不到射击的机会。

况且,当大部分士兵压根找不到管理自己的军士时,此时派不上一点用场。

不过明军毕竟人数太少,造成的杀伤极为有限,而天命步兵的长矛哪怕只是架着不动,对于逐渐失去速度的明军骑兵依旧是一种威胁。

很快就有三四个明军骑兵的战马倒毙了,他们的人倒是没事,并很快爬上了战友的马背,准备撤退。

这时,一队重型火绳枪手机智地冲出拥挤作一团的队列,在原野上架起火绳枪的支架。眼间明军骑兵准备撤离,他们也不顾“两根长矛开火”的条例,慌乱地射出一排毫无精度的弹丸,成功打死了一个明军骑兵与十三个天命步兵后。

明军无法带走战友的尸体,所以他们选择了在撤离的同时将那队没人掩护且来不及重装弹的重型火绳枪手斩杀殆尽。

当晚扎营统计,这总共还不到十分钟的遭遇战中,天命骑兵阵亡七十六人,受伤二十五人,失踪三人。步兵阵亡五十二人,其中误杀十三人,受伤八十一人,失踪三百三十一人,其中溺水失踪约百人。

好在伤者大多是推搡踩踏后的轻伤,至少有一半是崴了脚腕,实际的损失还不至于无法接受,但士气显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失踪的数百人绝大多数都是趁乱直接逃跑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后悔,明人斩首记功,方才的战斗不好收拾首级,那这些在原野上奔逃的溃兵无疑就是上好的军功。

就算他们能逃出明人骑兵的追杀,这里前后五十个罗里内都鲜少有定居点,迟早得饿死,或者跑回来,挨十鞭,继续服役。

而在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后,他们能确认的战果,只有一具明军骑兵的尸体。

这未免太夸张了些……

不过,奥托也终于明白了,战无不胜的十字军为何会在钦察草原,也就是自家门口一败再败。卡莲寄给他的信中并无半分夸大之词,在不投入女武神部队的情况下,天命的军队完全不是远道而来的明人的对手。

甚至于,就算投入了女武神部队又怎么样?明帝国的军队中也有大量所谓的“江湖游侠”,听起来和市井无赖、地痞流氓类似,但他们与女武神部队一样,都是利用圣痕的力量操控崩坏能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