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一章 圣旨金牌(2 / 3)

玩古董的,不是靠谱的历史学家,没想着这会脑子卡住了,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往下说。

尴尬。

还好陈江华解围,“朱元璋喜欢白话,圣旨都沿袭了元朝皇帝的白话文风格,有一条纪录是倭寇侵犯沿海,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张楠眼睛一亮,“就是这个!

朱重,霸气!”

“哈哈”笑笑,也不知道那是传说还是史实,反正流传挺广的。

华夏,就该这么霸气!

两人又讨论一下金牌出现在沉船上的意义如果船上只有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一类货物,那只能猜测这是艘具有一定元朝、伊尔汗国或者中东阿拉伯世界各小国背景的货船。

但因为这面圣旨金牌的出现,这艘船的历史研究价值就大不一样!

上头一定有能代表元朝皇帝的使者或者高官存在,目的地很有可能是伊尔汗国。

但如果是这样,问题又来了:1256年伊利汗国建立,忽必烈称蒙古大汗时,伊利汗国一直承认其为宗主,直至忽必烈去世为止。

忽必烈这个杀胚1294年就挂了,比习惯性认为的“至正型元青花”生产年代要早得多。

伊利汗国都不承认元朝是宗主国了,那这元朝的圣旨金牌去中东干嘛?

这些青花瓷到底什么时候烧制的?

那名元朝使者去中东有什么使命?

为啥不走陆路却要走海路

这是一系列的问题,这面金牌的出现会让研究元朝历史的专家们欣喜若狂、绞尽脑汁、胡编乱造哦,是大胆推测。

“张先生,这就是考古的魅力之一不是嘛。”

江南人,说话就喜欢来个肯定语气词后置,古汉语语法遗存之一。

“不猜何来考古,希望下边还能多出点带字的玩意。不说这个了,先吃饭,晚上你和关老大一个舱。”

这几天陈江华也不回“大鲨鱼号”,和那条明代沉船相比,这条元代沉船的吸引力要大的多。

反正是打捞,杂七杂都会给弄上来,货船前往菲律宾、美国的途中,有的是时间让他去整理研究的。

厨房准备的是带有华夏菜元素的西餐,不精细,都类似于大锅菜,管饱、不清淡、基本重口味,大不了主食除了面包外,还用大号的电饭煲准备了一大锅米饭。

印尼大米,质量还行。

不用节约电话费,陈江华又给他老师汇报了新发现:可惜这会不是二十几年后,不然传点视频和照片不要太方便。

靠说,那可说不清楚那些个思巴文长啥样。

尊敬老师是好事,但被老师发现自个学生学艺不精,那就不是好事了!

陈江华挨训了。

如果只是领导,说话还可能客气点,但张楠在边上看着陈江华兴高采烈汇报完,然后被电话里的农博升批的时候,都为这位研究员同志感到悲哀。

有个博学、严厉、肯教学的老师是种幸运,但这会看着真有点惨!

好几分钟,终于消停:倒也不是骂,听着似乎是农博升在给自个学生教授知识,大概还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都听到了:“都和你说过南宋说这圣旨牌怎么分的都忘了

还好自己人,不然丢人”

这边连连应“是”。

好吧,大概是陈江华这位学生记性不好,把老师教过他的东西给忘了:还好张楠是自己人,要是在外边,那都会给农馆长这个老师和甬城展览馆丢人。

张楠真没想着馆长同志还有这么严厉的一面,而陈江华毫无不满的表情、虚心听训,妥妥的一幅严师出高徒的画面,还挺和谐。

张楠听了一会就走,还对陈江华做了个“我不在”的手势,跑去阳光甲板钓鱼。

一会,陈江华来了。

“怎么,农馆长”

张楠递给他瓶冰桶里拿出来的啤酒,顺口问了句,故意没说完。

陈江华苦笑了一下,一屁股坐在边上一张钓鱼椅上,喝了一大口啤酒,这才道:“没事,挨批了呗。

张先生,这面圣旨金牌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前些年老师应该和我提起过,不过我给忘了,刚才又给上了课。”

“怎么回事”

圣旨金牌不重要

张楠疑惑,上辈子看有关内蒙找到的那面圣旨金牌的电视纪录片,可都是被吹上天了!

陈江华又喝了口啤酒,道:“是这样”

原来元代是承袭金代的官制,按官员级别配置有不同符牌随身佩戴。对元朝时候的官员来说,这符牌非常重要,不仅是等级、地位的标志、身份的象征,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还都和这牌子有关系。

元代官员佩戴的符牌,也叫称“圣旨符牌”,金质的叫“圣旨金牌”倒也没错。

根据近现代人的考证,元代的这些圣旨符牌大体有五种功能:第一,作为君王或者将帅赏赐给臣僚和部下的奖励,类如现代的“功勋章”。

这一类符牌一般是长方形,等级不同,造型和材质也不同,最高等级的金质符牌,要由皇帝来颁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