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试车成功(第二更)(2 / 3)

八门,这个时候刘工也不会指出哪里错误,会让大家按照自己认为错误的地方进行再次制造。

很显然,大部分人提出来的问题都不是关键所在。

到最后大家失败了,刘工才会站出来指出哪个地方有问题。

开始的时候马富强不理解,到了后面马富强才发现刘工的这个做法,让大家对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更加的理解。

刘海亲自加工过这些零部件,当然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之所以不先说,就是要让大家摸索,要让大家讨论。

刘海准备把这些人培养成骨干,这些人虽然不懂整体的技术,但是只要懂得零部件制造工艺。

也就不得了了,特别是在这个时候,不过这些人有时候提出来的错误方向,让刘海都有目瞪口呆,因为按照刘海自己的理解,根本不可能朝这个方向去想。

但是就是这错误的方向,还有不少人赞同,所以刘海就让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重新制造零部件。

当大家都失败了,刘海再站出来指出正确的方向,这样大家以后再制造,特别是批量制造的时候,遇到问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

现在的样品制造以及后面的批量制造,中间还是有很大差距。

刘海通过这次制造样品直升机,来提升这些人的技术水准认知。

争取下一次自己只要甩出图纸,他们就能正确的制造出零部件。

因为可以预见的,到了后面的装备制造难度越来越大。

刘海就准备培养一批制造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骨干。

不求让这些人理解整个发动机的设计以及原理,只是让这些人能够按照图纸把单个零件制造完成,这就足够了。

当然这几十个人幸亏也有李大力这些人在里面带着,维修科这边的人早前有过制造直升机的经历。

四月中旬的时候,刘海看着涡轴零部件制造进度已经完成。

就准备开始着手组装,涡轴发动机的组装也交给专门的小组来做。

刘海之所以要分开,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因为刘海不能要求这些工人又要能制造零部件,又要会组装。

那对别人的要求太高了,刘海就从这些工人里面选出几名比较拔尖的技术人员,开始带领他们进行成品组装。

而其他人继续制造零部件,反正涡轴发动机后面需求量不低。

马富强就成功从制造零部件的小组调到了组装小组。

组装小组的人并不是很多,只有三个人。

马富强算一个,李大力算一个,还有一个张建国。

因为组装这种发动机并不需要太多的人,人多了反而手杂。

而且做这种的涡轴发动机,并不需要流水线制造,一方面是需求量没那么大,另外一方面不适合流水线制造。

“今天我带领大家组装我们厂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台涡轴发动机。”

“你们不需要了解涡轴发动机的运行原理,只是需要知道怎么正确的安装每一个零部件。”

“第一台涡轴发动机,我与李大力两个先进行组装,马富强你拿着组装手册,对比我跟李大利两人的组装步骤,张建国你负责在一边给我们两个递零部件,顺便按照我的要求进行记录。”刘海直接开始布置任务。

马富强就拿着厚厚的组装手册,这上面有所有零部件编号以及组装步骤,包括每一个零部件怎么组装?

张建国另外一边就是记录责任卡,李大力与刘海两个人就开始组装。

刘海拿起一个零件,开始说这个零件编号以及组装方法。

李大力就在旁边开始组装,张建国则记录组装时间,组装人,以及组装的零部件编号。

马富强就在一边对照组装手册。

刘海真正动手的时间比较少,基本都是在指挥李大力该怎么做。

李大力跟着刘海这么多年,只是在航空发动机专业知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单纯的动手能力一点也不差。

至于其他维修科的人,还在其他几个小组里面承担重要责任。

因为零部件还在继续制造,有维修科的人在里面当中坚力量,可以让其他技术人员尽早掌握制造技术。

马富强第一次知道,涡轴发动机有这么多门道,里面组装的这么多零部件,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有严苛的组装要求。

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来,用了四天时间,涡轴发动机组装完成。

涡轴发动机组装完成之后,刘海又开始搭建试验台。

试验台搭建完成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试车环节。

试车的这一天,孙爱国的心理其实稳稳的。

为什么孙爱国心里很稳呢?那是因为涡轴发动机制造车间,还在持续不断的制造零部件。

如果刘海没有把握,就根本不会让车间继续制造零部件。

孙爱国还有主管军工的副厂长,正在一边等着试车。

涡轴发动机被放在实验台上,各个管线管路连接妥当,刘海又重新检查了一遍。

然后就开始试车,伴随着辅助动力设施的启动,涡轴发动机也开始正式启动。

低沉的呜呜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