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形势一片大好(第一更)(2 / 3)

其实,这些经销商也自己算过了,不管自己在什么地方生产,都没办法做到这个价格,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摩托车配件是哪里来的。

但是这又怎么样呢,一年卖一万辆摩托车,一辆摩托车挣十英镑,这就是十万英镑,更别说后面的配件,还有配套的加油等等的设施。

生产又不需要自己操心,运输也不需要自己操心,自己只要坐在家里面,一年都有这么多的收入。

况且这还只是摩托车,还有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拖拉机,船用推进器,面包车,SUV。

算下来一年要赚多少钱?

这还只是一方面,霍先生这边买东西,这些人再过一手,这又是多少钱?

霍先生买的大部分都是原材料,这些经销商可以在日不落联邦里面,跟当地的那些官员勾结极低的价格拿到材料,然后转手卖给霍老板。

“霍,你上次委托我采购的设备,我很抱歉,这属于敏感设备。”约翰举杯带着歉意的说道。

霍先生听到这话,也举杯:“没什么,还是谢谢伱了。”

“霍,今晚的烤鸡味道很不错,我预订三台烤鸡设备,每台烤机设备的日产量3000。”约翰又开口说道。

“合作愉快,我会尽快给你发货的。”霍先生点点头。

“另外,面包车每个月能不能再加200辆,你知道吗?这种车在我们那边太好卖了,现在我已经预订出去500辆了,现在每个月200辆的配额太少了。”约翰又开口说道。

“这个暂时没有办法,不过两个月之后,每个月总的可以增加1500台。”霍先生也是苦笑不已。

四海牌面包车,每个月都供不应求,全世界各地都喜欢这样的车。

没有其他的,因为就是便宜,性能好。

拉人载货什么的都行,而且港岛这边每个月200辆的配额一到货都被抢完了,现在港岛街面上就可以看到不少的面包车。

性价比太高了,而且这种车一家人出行完全没有问题,另外,作为工具车也是很好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这车什么路况都可以跑,乡村公路可以跑,马路上可以跑,小巷子里面可以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我希望最低每个月能有800台的配额。”约翰也没有办法。

霍先生这边的商品带英本土的公司不是没有想过生产制造,但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成本太高了,根本不具备竞争性。

这也是霍先生这边虽然说各个产品都卖疯了,很少有人去抄袭跟风的原因,因为成本控制不到这么低。

不管你西方的科学技术怎么发达,哪怕你破解了他这个产品的全部秘密,但是在成本控制上,比不上别人,也就没有办法,后世的可乐饮料这些就是因为他的成本控制制霸全球。

“上个月议会的有些白痴,还想收高额关税,被我们给否决了。”约翰又开口说道。

霍先生举杯说道:“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今年你这边还要粮食吗?我这边有大量便宜的粮食,并且保证是今年的新粮。”约翰又开口说道。

“价格方面,能不能再便宜一些?”霍先生听到这话,脑子里面一想,就知道某些地方的第一熟稻米要快下来了。

“当然没问题,我们是老合作伙伴了。”约翰当然愿意降低价格,从这边拿摩托车赚一道钱,然后再卖给霍先生粮食,约翰再赚一道钱,而且跑运输的船来去都不会空载,一来一去,里面的利润就大了去了。

“合作愉快!”约翰这边心里盘算着,回头就到南亚次大陆,拜访一下几名合作伙伴,这几个合作伙伴是在军队后勤,那边有着海量的粮食。

这些经销商都是大英那边各个家族的,在全世界都涉足各个商业方面。

二战的时候跑到阿美去一部分,欧洲战后重建又在欧洲这边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再加上有着日不落联邦的各个关系网,所以这一帮子经销商的能量还是很大的。

————————————

订单反馈到摩托车厂这边,孙爱国看着要求增加产量的商品,发现越是普通的商品,销售量就越大,现在125普通两轮摩托车的总销量已经是其他几款摩托车的总和还多了。

让孙爱国比较头疼的是面包车需求量大,不管国内国外需求量都很大,摩托车厂现在月产5000多辆面包车,根本不够卖的,港岛那边一个月就需要4000多5000辆面包车,这还是没有敞开卖的。

至于电风扇,电饭煲,洗衣机这些就更多了。

好在摩托车厂只是生产关键零部件以及金属零部件,塑料件就在港岛那边生产。

摩托车厂在内地不生产电风扇,主要生产电风扇的电机。

内地售卖的电风扇大部分是配套厂生产的,采用的扇叶也是金属的,并不是塑料的。

电饭煲在内地也有售卖,但是价格很高。

摩托车厂现在已经不往六环外面发展了,而是横向发展。

当然,面包车这边要什么材料,上级就给什么材料,除开人的话,其余的要什么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