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 / 3)

输,老百姓也能轻松简单的出行。

前者刺激工业,后者刺激消费。这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必然条件。

刘志成在内地基建投资是鼎鼎有名,投资了未来内地最赚钱的高速公路广深高速与京津高速。

想富裕,先修路。这是前世内地喊得最响的口号,也是内地改开之后,总结出来的真理之一。

刘志成说道:“你也应该了解到,我热忠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寻求港口、高速公路、电厂等基建项目进行投资,

我个人也非常看好上沪的发展,愿意承建一座黄埔江大桥和一座火电厂的建设。

投资这些基础民生工程,不但我方可以获得收益,而上沪市百姓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方便,上沪市政府也可以获得税收,一举三得。”

黄道涵笑道:“说得好,我们政府吸引外资投资,不是为了占外商的便宜,而是为了共同发展。

其实说来惭愧,由于经济发展,我们市委早就有了建一座火电厂和一座连通浦东与浦西的新大桥计划,

只不过由于资金比较紧张,一直没有立项落地,今天刘先生提出这个计划,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刘志成点头说道:“那就挺好,具体的投资方案、需要的资金,我旗下的团队会来上沪谈判。”

黄道涵说道:“刘先生应该知道,如果修建这样的一座大桥和火电厂,按照目前的法律,是必须合资的!”

“这点我知道。”刘志成点点头说道。

黄道涵问道:“那不知道刘先生准备什么时候建这座桥?”

刘志成说道:“当然是越早越好,只要你我双方将合作内容谈好,就可以立刻开始建桥,

而且我觉得既然现在我们已经定了下来,那么桥梁的设计和选址现在就可以开始,这样只要合约一签,双方资金到账,就可以立刻开工。”

见黄道涵似乎有些犹豫,刘志成又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黄道涵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只是市政府关于整个82年的诸多财政预算已经定了下来,现在突然多了这种大项目,我还得再和市委商量一下才行。”

“这样啊!”刘志成明白了过来,上沪市虽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市,也是工业之都,财政收入每年都是全国第一。

但相比于其他省份,80年代的上沪市将大量财政收入都全部上交给了中央政府。

如1981年,上沪市财政收入160亿人民币,自己留用27.7亿,大约只有财政收入的17%。

而同一年的京城市财政收入45.6亿,留用27.22亿,留成率59%,直到1985年,中央才将上沪的留存率提高至25%,但也只有京城的一半。

而其他省份则更夸张,如粤东省,因为三来一补模式带来的经济红利,从1980年,中央下令粤东省每年财政收入上交提高10亿。

但到了1988年,几乎与上沪市工业生产规模差不多的粤东省共上交15亿人民币,还不及上沪市的一个零头。

所以,上沪的资金还是比较紧张。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上沪市交通部门在各个交通路口兴建行人天桥。

但进度很慢,据说就是因为预算不足造成。

刘志成想了想说道:“如果市政府在资金上有困难的话,莪们可以换一个合作方案。”

黄道涵说:“什么样的方案,刘先生请讲。”

刘志成继续说道:“我方初步估计,建设大桥和火电厂,可能需要2亿美刀左右,

如果股份对半,那么我们双方各需要出资1亿美刀左右,我的提议就是市政府这边的资金也由我方来垫资,

这样项目能够早日开工,但我希望能够答应我另外一项投资。”

“什么投资?”黄道涵问道。

刘志成说道:“这几天我去过南京东路,那里的商业氛围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据说只是单独一个第一人民商场,每个周末都能吸引20万人流量进入,

这在整个香江都不太可能实现,我旗下的黄埔集团致力于投资商业项目,所以希望能够进入上沪市进行投资?”

“第一人民商场!”黄道涵被吓了一跳,连忙摇头拒绝道:“刘先生,第一人民商场很特殊,你想投资的话,我这边不能同意。”

“误会了!”刘志成笑了笑解释道:“我并非要收购或者入股任何现有的商场或者机构,而是由我们公司来开发一个商业项目。”

如果说上沪市是内地经济的掌上明珠,那第一人民商场是整个上沪市的经济之最,每年的销售额都能破亿。

因为货源充足、名气大,这里也是国外游客、商人或者持有外汇券的内地人首选的购物天堂,每年能够为上沪市赚取的外汇上千万美刀。

这种项目上沪市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不可能转让给外资的,国家此刻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还是能够共同创汇及发展经济,而不是将能够自己创汇的项目转让出去。

黄道涵点点头,只要不是打第一商场的主意就好,于是问道:“那刘先生所说的是什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