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佛与道(2 / 3)

汉家功业 官笙 2374 字 1个月前

出来,还解除了暗中监禁。

荀彧虽然不善于沟通,但简单的人际交往还是懂的,上门求人办事,不能空手。

不过,他是丞相,不是寻常百姓。

稍作沉吟,荀彧道:“殿下先前说的,善待宗室,尚书台深以为然。废除郡国,虽然是‘新政’的要求,但善待宗室,也是陛下旨意。俸禄以及婚丧嫁娶皆由朝廷承担,另外,会在洛阳专门修建府邸,以供亲王、郡王居住。改元之后,明文下发,绝无更改。请殿下放心。”

在大汉朝廷掌握的各州里,基本上废除了郡国,那宗室就是朝廷要解决的大问题。

按理说,刘协也应该就藩渤海或者陈留,但因为敏感的身份,一直被留在洛阳。

作为当今唯一的亲王,自然关注朝廷如何对待宗室。

听到荀彧的话,虽然不太满意,刘协还是微笑道:“有劳丞相。”

荀彧客气的抬手,道:“宗室里一些人不太满意,但朝廷困窘,殿下深知,还请殿下代为说和,勿要宗室之内起暗涛,令陛下为难。”

这句话说的刘协一点脾气都没有。

宫里自上而下,都十分节俭,何太后五年来只做了五件新衣服,两位美人只有三件,而刘辩是一件新衣没有,吃喝之类,更是朴素,不见丝毫奢华。

刘协勉强的道:“不须丞相说,我自会去做。”

荀彧再次抬手,以示感谢。

大汉朝的宗室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又复杂。

有的宗室后代做到了三公的高位,如刘弘等人,也有封疆大吏,如刘焉,刘表,刘岱,刘繇等人。

而其他的文豪,大家,盘踞一方的化作士族的更有不少。

朝廷不能不小心翼翼,以免激起宗室的反弹。

荀彧的来意基本上说完了,刚想走,便见到了刘协欲言又止的故作表情。

荀彧心里微动,瞬间就想到了,也跟着沉默起来。

在尚书台拟定的‘大汉宗室律’中,还有一条十分关键的内容:继承法。

这个‘继承法’,不止是宗室继承,还有关于皇室的继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条制度一出,朝野焦虑已久的东宫人选,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但宫里始终迟迟不肯立太子,又令所有人没底。

尤其是前不久,派二皇子出洛阳督军,又引起诸多人的猜测以及朝野的波澜涌动。

荀彧沉默许久,还是道:“殿下,陛下亲口有言,皇长子无过错,无意更改,暂不立太子,态度不变。”

刘协闻言,脸上出现了大松一口气的表情,抬手而拜,道:“多谢丞相。”

按理说,这种事是不应该说给刘协这个‘身份敏感’人,但荀彧说出来,那便是一份大人情。

荀彧又哪里不知道,宫里明言告诉他,就是要借他的口,告诉一些人,平息因东宫虚悬而引起的朝野动荡。

认真回礼后,荀彧告辞离开御史台。

顺带着,他又去拜访了大理寺卿王朗,这位前任丞相的唯一遗留在朝廷的心腹。

半个时辰后,出大理寺,荀彧又转去了刑曹,与刑曹尚书司马儁对弈了一局。

传言病重的司马儁,精神矍铄,在棋盘上与荀彧针锋相对,丝毫不落下风。

与此同时,钟繇在太常寺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你是说,有诸多世家大族的人加入了五斗米教?杨,王,荀氏都有?”

钟繇严肃的脸上,带着不可置信之色。

孔融像是一个富家翁,笑呵呵的道:“是,天师道与以往不同,教人向善,听说太后娘娘都斋醮,是以有人跟随,也不算意外。”

他不意外,钟繇不能不意外。

在他看来,五斗米教是邪教,之前还参与了叛逆,虽然改头换面,但本质没有不同。

他甚至都不知道,太后娘娘也加入了五斗米教!

事情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他的想象!

“太学,鸿都门学可有人加入?”转而,钟繇就沉着脸,低喝道。

孔融反应过来了,不解的道:“钟仆射,可是有何不妥?”

宫里太后都喜欢五斗米教,为什么这钟仆射这般态度?

钟繇冷哼一声,道:“如实回答我!”

在别人眼里,孔融是当世大儒,尊崇有加,可钟繇不当回事,酸儒而已。

孔融没了笑容,心里警惕,认真想了想,道:“应当有一些。”

钟繇脸角绷直,径直起身,道:“你当的好官!”

说完,拂袖而走。

孔融愣住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急忙追出去。

钟繇不理会他,上了马车,道:“入宫,丞相回来了,立即通知我。”

“是。”马车旁的侍卫应声道。

钟繇并没有直接回尚书台,而是又去了一次洛阳府,半个时辰后出来,惯常严肃的脸上,凝重又阴沉。

回到尚书台,荀彧已经回来了,钟繇推门而入,沉声道:“是我们想简单了。”

荀彧刚要处理公文,抬头看着他的的脸色,放下笔,道:“又出什么事情了?”

钟繇坐到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