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革新选官(2 / 2)

季汉大司马 周府 1435 字 1个月前

时,因孝廉、茂才所举非人,左雄则请奏‘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时因年号阳嘉,臣称其为阳嘉新制。”

“时凡州郡所举茂才、孝廉,至尚书台端门,考其虚实才干,以观才能如何。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凡以上能中者,不拘年幼,不分老迈。”

“左雄大行科考,时陈蕃、李膺、陈球等三十余人得拜郎中,三人名震天下,是为一世之俊杰。十余年间,中汉朝堂风气为之一振,后因左雄病逝,新制则被束之高阁。”

“今我大汉初安,陛下为扬两汉之良政,不如改孝廉,重启新法。陛下分类别科,令州郡茂才、孝廉至尚书科考,以免丞相岁岁躬亲孝廉,亦能免重蹈中汉之弊。”

中国科考的启蒙非常早,非是起源隋,而是源于东汉末年。虽然左雄的新制持续时间不久,但对后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即便是魏晋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在推行一段时间后,因弊端的出现,曹魏也重启考试制度。

南汉长期是草台班子,刘备称帝不久,孝廉、茂才由诸葛亮亲自考核,不曾出过纰漏,刘备则没在意。

不过霍峻因有后世知识,时常有思考如何将科举制融合入察举制度,推动察举制的革新。今借着曹魏施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阳嘉新制为借口,正好推动南汉的选官制度变革。

当然完全采用科举制是不可能,毕竟环境所限,书籍普及受限。能将察举制与科举制结合,进化出适合南汉的新选官制已是难得之事。

刘备捋须颔首,问道:“那以君之意是?”

霍峻整理脑海中的思绪,说道:“禀陛下,据臣推算两汉之来所拔孝廉有六、七千人,然所留名之俊杰,何其少哉。乱世之世,俊杰辈出,文武充栋,非是因人多于太平,而是俊杰因时机而出众。故臣显进于市井,丞相名扬于渔耕。”

“今以臣之见,或可增郡县孝廉名额。数百人考家法,凡得俊杰,必是超群万人者。人不多不足以彰其能,世间俊杰何止上千者,凡英杰皆从孝廉入世,如大鱼皆入陛下之彀。”

“彩!”

刘备多是认可霍峻言语,赞扬道:“万人而得猛士,今人不以众,何能得猛士。世间士族能人众多,今可如君所言,多举孝廉,入京师而考试,才政上者,方能任官。”

说着,刘备大手一挥,说道:“仲邈既兼领录尚书事,当可与孔明、孝直商议新制,当要革除中汉之弊,比曹氏所行的九品中正法更好。”

“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