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林家一家亲(2 / 3)

,坐的还是官船,哪知道还是晚了,平常二十余天就能到,如今走了整整一个半月。”

顾庆之把点心匣子又往赵贺那边推了推,笑道:“赵叔也吃,您等了我们得有二十几天吧?”

赵贺笑道:“谁说不是,这二十天里每天早上起来就等在码头,晚上再回去,又怕你们晚上到,码头还有两个小厮轮换守着,天气还一天比一天冷,不过好在总算是接到你们了。”

顾庆之顺势就来了一句,“今年冬天雨水不多,好些天都是晴天。”

“真的能看出来吗?”赵贺表情严肃了起来。

顾庆之腼腆的笑了起来,“就是隐隐约约有个想法。”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不是隐隐约约,简单的说,就是10天之内准确率100%,30天90%,三个月80%,而且不仅能预报,还能调整。

就是如果调整的方向过于逆天,比方在艳阳高照万一无云的时候,来两天大雨,那差不多要7~10天这雨才能落地。

当初他跟林如海说的是能预测七天的,偶尔第六天跟第七天还不太准,林如海纵横官场多年,是个人精,让他说只能预测五天的,等见了皇帝再往上加。

一想起林如海,顾庆之脸上有了淡淡的笑意,赵贺看见他笑,也跟着笑了起来,道:“那也很不错了。”

“我们国公爷的替身,清虚观的张道爷,他如今掌着道录司大印,还是太上皇当年亲封的真人,京城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爱去清虚观,平日里说起张道爷,都称他是老神仙,只有我们府上能叫他张爷爷。”

赵贺满一通夸耀,满脸都是“我们能叫他爷爷,我们骄傲”。

“只是这会儿都立冬了,山上也冷,如若不然,叫也好叫人带着小哥儿去清虚观看看。不过要我说,小哥儿已经有了他几分神采,前途不可限量。”

他上下打量顾庆之,又道:“就是稍微有些瘦弱。不过不用担心,我们老太君最是喜欢孩子的,也最会养孩子的,我们琏二爷跟宝二爷,都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看了没有不喜欢的,您去看了就知道。”

林满笑道:“荣国府办事,我们林家上下没有不放心,我们姑娘每每来信,也都是说老太君待她极好,两位舅妈平日对她也是多有照顾,姐妹们待她也很是和善,又一处读书做针线,日子很是惬意。”

“那是当然。”赵贺也跟着笑了起来,“当年老太君最心疼的,就是姑娘的母亲,如今好容易接了姑娘来住,如何不好好待她?您只管放心,也叫姑爷放心。”

顾庆之总归是有点先入为主的,他只觉得赵贺笑得过于浮夸了。

只是转脸看林满,他似乎是毫无察觉的样子。

这也不难理解。

平常人只能做一年的巡盐御史,林如海如今都做了六七年了。

大魏朝每年的税收,盐税就占了三分之一,要是遇上灾年,盐税能占到一半多。

而盐税这一块,出产最多的就是两淮盐场,能占盐税的至少一半。

也就是说,林如海每年至少能过手国库的两成收入,谁见了不得屏息静气,好生伺候着?

而且这么重要的位置,林如海一坐就是六七年,有史以来第一位。

顾庆之住在林府的时候,就听见几个管家跟林府养的清客私底下议论过,他们家老爷下一步就是入阁拜相,再不济也得是个户部尚书,然后下一步还得是入阁拜相。

有这么个家主,林府众人也是习惯了别人捧着他们了。

顾庆之稍微一走神,赵贺已经开了新话题。

“原以为你们要带不少行李的,光拉行李的牛车就准备了三辆,没想你们就带了这么一点东西。”

林满的回应显然是把他当自己人了,他是这么说的,“都是一家人,人来了就行,难不成老太君还叫我们自己准备东西?再说人是要送进宫的,准备什么都是白准备。”

赵贺笑道:“极是!想当年林姑娘来的时候,也不过带了两个人,这才是极近的亲戚。”

两人都笑了起来。

马车一路畅通无阻进了城门,这个时候,报信的小厮已经回到了荣国府。

经过前后三个人的通传,消息从大门进了二门,最后到了鸳鸯这里,她喜气洋洋进了里屋,笑道:“老太君,林府的人到京城了,您总算是能放宽心了。”

贾母笑得嘴角都翘了起来,伸手推着鸳鸯,“赶紧着,去看看房子收拾好了没有?饭菜准备妥当了没有,让他们不许偷懒,好生伺候着!”

鸳鸯出去,贾母又找要喝茶吃点心等等借口,把其他两个身边伺候的丫鬟也支了出去。

“唉……”贾母长叹一声,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整张脸都掉了下来。

原想着路上耽误这么久,怕是遇见什么事儿,指不定人就没了,没想到还是到了。

贾母眉头皱了起来,她能猜到她那个好女婿进献这么个人是为了什么。

无非就是提醒皇帝,该宣他回京了。

可是她却不想她这个好女婿回京城。

她这位好女婿已经当了六年多的巡盐御史,回京必升官,还得是大官。

可他若是再升一升,留到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