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依法治国(1 / 3)

见龙定鼎 神哥废柴 2006 字 1个月前

赵云的一番言语确实是出自于本心,也是当下时局的一面,并没有半点虚言,诸葛珪虽然心存汉室,但也理解赵云的处境。

赵云向汉灵帝表忠心,放下权利回乡当平民,乐浪百姓也不会换得更好的生活,甚至会因苛捐杂税,不堪重负重新举旗造反。

这可是近百万的流民,没有赵云又有谁能镇得住,再者说了以皇帝的尿性,定然是直接放弃乐浪,因为乐浪只是大汉的边角而已。

诸葛珪乃是智囊之士,自然是深知其中的道理,他也只能放下忠心,用自己的才能回报赵云恩惠。

只是诸葛珪心里仍然有些毛刺,他想了想终于还是说道“愚兄还有一个疑惑,希望君侯能给予解答!之前在奉高城,童贵三人欲对君侯,没有过都久便一人失踪一人自杀一人被杀,这事情似乎有些巧合!”

赵云听罢笑道“都是小弟下的手,童贵,三人恶贯满盈死有余辜,小弟一向忌恶如仇,看着似乎有些狠厉,但那是小弟对恶的态度,还真是无法改变。今日索性一并告知兄长,常山八恶之死,尽数出自小弟之手,张逸的子侄与五石散作坊,也是我做抢的,并且还杀死了张逸的侄子。在洛阳北军时,我又设计抓住了曹破石,并且用数种方式折磨他,曹破石死状极惨,可小弟的心却极为痛快,同时没有半点悔意,天地之间已无正义可言,小弟只能用这种手段来打报不平了!”

诸葛珪听罢点了点头,没有半分惊异的说道“其实种种人们早有猜测,君侯有侠义心肠,做这些事一点也叫人意外,愚兄今日也只是出于好奇并无他意,听了这许多之后,愚兄反而更加敬佩君侯,但是以爆制爆并非长久之计,若是君侯想要有所作为,又不想尊过时的汉律,那就必须自己制定出法律法规!”

赵云听罢猛然想起了诸葛亮,后世历史上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后,便提出依法治国从严治军的理论,莫非是诸葛珪是法家出身?

要知道诸葛亮所学甚多,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黄老、兵家及众横家学说,诸葛亮的知识是以儒家为基础,他知书达礼尊重礼仪教化。

诸葛亮有许多发明,木牛流马及诸葛弩,皆有墨家的身影。诸葛亮巧借东风七星借命,他手持桃木剑,神神叨叨装神弄鬼,这不就是道士的行为。

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孙刘同盟,之后又骂死司徒王朗,这些又是纵横辩士们的工作。诸葛亮主张丞相负责制,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至于兵家与法家,就不再叙述了!

赵云沉思过后说道“兄长是想说依法治世治军,可惜而今并没有法家的人才,就是整个大汉也找不出法家士人!”

确实是如此,眼下乐浪与征东军执法者皆是夏侯兰,但夏侯兰并非是法家之人,他只是一个依法行事的执法者而已。

法家代表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人,可谓是人才辈出,只可惜他们都生活在公元前,而且纯法家之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以至法家有落末。

包括唐宋以后的朝代,如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无一例外皆以失败告终。

诸葛珪起身坚定的说道“愚兄从便小熟读《商君书》与《韩非子》等法典书籍,虽然不是法家之人,但却也是坚定的支持者,若是君侯信任,愚兄便全身投入法学,并且吏治结合,实行司法监督制,培养出做为司法监督者的父母官,如县衙以县令为最高监督者与司法执行者,县丞、县尉、主薄等县衙官吏,皆接受县令监督!”

赵云瞬间就听明白,便说道“兄长的意思是说,县令为县衙最高长官,享有监督权与执法权,而县丞、县尉等官吏,则是治理地方民政、军政等政务的实际负责人!”

这等于是黄老学说的行政管理,与诸葛亮的治蜀理论不谋而合,皇帝是国家领袖、最高监督者、最高执法者、享有礼仪之最,但却不管理具体事务,由丞相、大将军等大臣分管。

赵云一时还真没有长远的想法,但是诸葛珪的理论,也确实适合县乡行政方式,却不适用于赵云身上,甚至不适合用在历代王朝,因为如此容易出现权臣。

所以赵云最终只是同意诸葛珪,用黄老学说与法家结合,去培训县级以下官吏。

在油灯下赵云正在翻阅竹简,打开了一份发现是来自夷洲台湾的文书,文书下方已有郡丞审配的批注。

这是一封夷洲近况的书简,上面讲到伊洛克族长伊布巾,通过蔗糖与其他交易,已经成为数万伊洛克人的首领,蔗糖等交易已经大大提高。

同是高山人与平埔人,也有部落开始参与其中,但仍然与伊洛克不和,多次发生战斗。

征东军驻基隆的军侯郑良,多次出面调解,却险遭生番朱欧人刺杀,郑良受了一点小伤,并且向乐浪上书,请求增加兵力,询问是否参与争斗。

郑良也是赵云的表弟,被赵云扔在基隆许久,虽然没有什么大功绩,也仅仅是维持住交易,但其心志极为坚定,并且表现出一些才能,如今已学会多种土着语言,前段时间他的妻子也到了基隆,大有长期扎根的意思。

曾经赵云心软,想派人将其换人,可是台湾这一摊事,却无人接手,老是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