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英烈庙!(2 / 3)

么事?”

“启禀大人,薛家商队来了,为咱们送来了大量的物资,还有薛家女公子也一起来了。”

“哦,瑾瑜来了!”

白城子的位置偏僻,周围人烟稀少,故而需要的各种物资都是由薛家商队帮忙运输的,基本上一个月来一次,只是没想到,薛瑾瑜这次随队一起来了。

深冬季节,天气寒冷,她不好好在绥德城内待着,大老远的跑到白城子做什么,莫非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自己?

想到这里,秦锋一跃而起,出了书房,而后带着亲兵们,前去迎接薛家商队。

商队已经进城了,足足有上百辆大车,上面装满了各种物资,随行的伙计更是多达六七百人,而且装备了大量的武器,连火铳都可以见到。

没办法,如今西北大乱,大小流寇多如牛毛一般,如果商队不加强护卫力量,怕是还没走到目的地,货物就被流寇们抢光了。

商队中有一辆银箱车,女公子—薛瑾瑜已经从中出来了,依旧是一身男子装束,头戴紫貂皮帽子、身穿白狐皮大氅、足蹬白鹿皮靴子……风度翩翩,俊美异常,这要是行走在大街上,不知要迷倒多少怀春少女呢。

可惜,空有一身泡妞的资本,自己却偏偏是个妞!

小侍女—绿柳紧随其后,她就是薛瑾瑜的影子,二者从不分开,如果以后薛瑾瑜嫁人的话,绿柳肯定是通房丫鬟!

‘一箭双雕,左拥右抱,享受齐人之福,这好事不知会落在谁的头上……嘿嘿。’

秦锋摇了摇头,将男人都有的‘邪恶’想法驱除掉,而后快步上前:“瑾瑜,天寒地冻的,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呵呵,本公子特来献宝!”

“献宝,献什么宝?”

“锋哥莫非忘记了,在神木堡的时候,你求我办的事情!”

“啊,莫非你真找到那两种东西了?”

西北大旱,粮食减产,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而要想救济百姓,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进几种又抗旱、又高产的农作物。

因此上,上次在神木堡的时候,秦锋请薛瑾瑜帮忙,利用薛家商队行走四方的机会,寻找一下玉米、红薯的种子,数量越多越好。

玉米、红薯原产于美洲,之后被哥伦布的船队带到了欧洲,从欧洲流传到了南洋一带,又从南洋流入了中国,可具体什么时间流入的,秦锋不知道。

因此能不能找到玉米、红薯,秦锋并没有把握,只能试试看。

如今薛瑾瑜提起这件事,难道说,玉米、红薯找到了?

想到这里,秦锋激动无比,也不顾什么男女之防了,直接抓住了薛瑾瑜的两只玉手:“瑾瑜,快说,是不是找到了?”

“嗯,找到了其中一种!”

“那种?”

“红薯!”

“在那里?”

“后面那几辆箱车里都是!”

秦锋三步并作两步,快速来到了一辆箱车旁边,打开一看,里面盖着厚厚的棉被,掀开了棉被,底下果然是成堆的红薯,小者如臂,大者如拳,而且保存的非常好。

“红薯,真的是红薯,太好了,苍天保佑,苍天保佑啊,哈哈!”

秦锋兴奋无比,拿起一只大红薯来,恨不得啃上两口,又舍不得,这可是种子,比金银珠宝更加珍贵,万万损害不得。

“来人啊,就在我的守备衙门院子里面,挖上几个大地窖,将这些红薯种子保存在里面,以后一天检查一次,不能有任何的损毁!”

“诺!”

士兵们闻风而动,忙着挖红薯储藏窖去了,秦锋则将薛瑾瑜请到了自己的书房中,亲自端茶倒水,殷勤招待。

“瑾瑜,你可立下大功了,这些红薯是从那里找到的?”

“说来话长,上次在神木堡,你将玉米、红薯的图画交给我之后,我让人临摹了几百份,交给手下的商队伙计们,四处经商的时候,努力进行寻找。

前段时间,我们家的一支商队到福州一带收购茶叶,结果商队里的一个小伙计,无意间在一位大茶商的庄园里见到了红薯,足足有十几亩之多,和图画上的一模一样,于是将消息传递了回来。

我立刻下令,将那些红薯全部买了下来,而后从福州海运到了宁波,再通过大运河、船运到了洛阳,再由陆路进潼关、入关中、北上绥德……而后我就亲自给你送过来了,不仅如此,我还从福州那边重金聘请了几位会种植红薯的农夫,这次一并带过来了。”

……

“好,好,你想的真是太周全了,对了,瑾瑜,这些红薯的来历你打探清楚没有?”

“打探清楚了,大约三十年之前,福州有一位叫做陈振龙的商人,随船队渡海到南洋—吕宋一带做生意,发现当地

人种植的红薯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栽、易繁殖、味道甘美、高产又量,一下子动了心,想要带回大明来。

可是吕宋一带有律法:珍其种,不与他国人……严禁商人们携带红薯种子出海,违者重罚。

好在陈振龙够聪明,他将一根红薯藤交缠编织在了一条缆绳中,躲过了吕宋人的搜查,又经过长时间的航行,这才有惊无险的将红薯带回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