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军训计划(1 / 2)

汴京小医娘 姒锦 1049 字 2个月前

傅九衢的“军训计划”没能马上实施。
将府衙里的差役拉去禁军行营里训练,这不仅在扬州府没有先例,在别的州府也从来没有人干过,闻所未闻。
军训计划一提出来,就受到以通判葛庸为首的一众官吏的强烈反对。
一个扬州府,往小了说也是一个小朝廷。
个中人事复杂,在盘根错节的权利关系网里,各有各的利益,各怀各的心思,对傅九衢这种超出规制的做法,谁都不愿出头,要获得众人首肯并不容易。
大家都反对,知州大人当然不能搞一言堂。
傅九衢也不着急,让他们各抒己见,说出反对的理由。
葛庸说,扬州行营的兵马都监是个武人,对文臣素来嗤之以鼻,眼下把人送到行营去受训,等同于把脸凑到人家的跟前去挨巴掌,丢人。
傅九衢次日就带来了兵马都监沈光栋的来函。
沈光栋言词温和、恳切,对于府衙说的“受训”一词予以了更正,还谦虚地表示,今年以来行营里疏于练兵,恰好可以趁此机会,整肃军纪,非常欢迎与府衙搞一场“联合军训”。
葛庸哑口无言。
其他官吏也说了一些不同的理由。
有人称劳民伤财,实效不大。
有人说行营辛苦,怕差役们埋怨。
有人说府里人手不足,三班六房的差役都有定额,把人带去受训了,哪来人做事?会怠慢差务。
傅九衢将这些意见都梳理出来,简单粗暴地一一回应。
劳民伤财?
他调查民意,让老百姓投票。
老百姓一听要把这些养尊处优的官老爷拉去行营里训练,恨不得举一百双手同意。而且扬州富庶之地,有的是富庶人家,不差那几个钱,为了看到这样的盛况,他们甚至愿意众筹相送……
差役会心生埋怨?
他依葫芦画瓢,请三班六房里的差役写“请愿书”,自愿地才去,但是自愿去的差役,可以多领一个月的“差遣费”。
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差遣补贴,三班六房的差役,人人抢着写请愿书,差点为了争名额打起来。
人手不足?
那好办。傅九衢当即表示,不仅要从三班六房里抽调差役去受训,还要从各级官吏里挑选一批人,亲自带队前往行营。
从他本人开始。
这命令一出,府里哀鸿遍野。
北宋重文轻武,文人们素来以武为耻,养尊处优的日子过久了,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去那行营里顶着烈日和酷暑受苦受训,是第一层苦,由着那些他们看不上的武夫来指点,是第二层苦,更是羞辱。
这群人无一不是吓得瑟瑟发抖。
所以,千招万招都不如这一招狠。
众人心里叫苦,可知州大人都应了卯,哪里轮得到他们喊不?
于是,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生病的生病,奔丧的奔丧,有上吐下泻的,有摔断了腿的,有远房姨姥姥过世的,有小妾怀孕的,有父母生病儿女害瘟的……
更有直接的,送礼送到了傅九衢的跟前,只说身子骨不好,求郡王高抬贵手。
可谓花样频出。
傅九衢早看穿了这群人的心思。
等他们都表演够了,声势也都造出来了,这才“勉为其难、大发慈悲”,不强行要求官吏受训,与差役一样,写请愿书自愿前往。
扬州官场绷紧的弦儿,顿时松开了。
这些人早不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反对傅九衢的军训计划,只庆幸自己躲过一劫,争着抢着说“郡王英明”。
军训计划正式开始,傅九衢让签判伍禄和节度判官吉春两个幕职官负责人员的遴选和受训前的准备,自己抽了空来,陪辛夷母子,审郁家案子。
六月初六那天,下了一场暴雨。
次日大晴,扬州府衙外的告示牌上,贴出一个震惊扬州的新闻。
百姓们奔走相告,苟员外家傻儿子被绑案和甄板才家走尸案,知州大人要重审了。
一时间,消息传得满城风雨。
老百姓言之凿凿,苟员外当年为儿子积阴德安葬那一家子,就是绑架他儿子致残的元凶。凶手已经缉押在大牢里了,就是磨坊巷那个不与人来往的郁氏。
辛夷在月子里,没法亲见扬州城里的风起云涌,但从丫头们嘴里听来,也有些热血沸腾,并且十分佩服傅九衢的手段。
这日傅九衢过来,她毫不吝啬,将人一顿夸。
“看来我是白担心你了。原以为你来的时间短,不了解这个时代,更不懂封建官场的规则,肯定玩不过葛庸那些老油条,没有想到,你有这本事,将一群老狐狸玩弄于股掌……”
她拱起手,不停地笑道:
“佩服、佩服至极。”
傅九衢喝着湘灵端上来的鸡汤,淡淡撩眉。
“做官有什么难的?”
“不难吗?”辛夷扬眉。
“嗯。”傅九衢斜她一眼:“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立身办事,怕什么?”
这些人满肚子的弯弯绕绕,不知有多少把柄在别人手上,一个个看着义正辞严,心底里其实都虚得很。
傅九衢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