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2 / 3)

不够。”甘德连忙说道。

他们俩辛辛苦苦跑过来,是要钱的,不是要赵括精神支持的。

“两位也知道,我赵国刚刚打完仗,国库空虚,到现在连将士们的封赏和抚恤都没有发。不是寡人不愿意支持二位研究,实在是寡人也没有钱啊。等我赵国宽裕了,一定支持二位。”赵括为难的说道。

甘德和石申要是研究别的,他多多少少还会拨点钱过去支持一下,毕竟俩老头也不容易。

但是研究怎么上天,还是算了吧。

他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大王,你再考虑考虑啊,如果我们能登上月亮,将获得比整个中原都要大的国土。”甘德急忙说道。

“寡人不是不愿支持二位的研究,是真的没钱。”赵括给郭开使了个眼色,“寡人现在还有事,要不两位先回去?”

将两个老头送走之后,赵括揉了揉脑袋,将这件事抛之脑后,看向范增和尉缭:“寡人听说在秦军包围邯郸的时候,你们曾组织学院的学子前来支援?”

“禀大王,我们刚刚抵达邯郸,秦军就撤退了,我们并没有起到作用。”尉缭回过神来,不卑不亢的说道,并没有借此机会邀功。

“你们两人可愿出仕?”赵括问道,虽然尉缭的年纪还有些小,但天才从来都是不被限制的。

只要能力够,年龄就不是问题。

“我们愿意。”范增和尉缭对视一眼,郑重的点了点头。

尉缭本身对赵国就很有好感,至于范增,他本来是不想出仕赵国的,但在赵国待了几年之后,他绝望的发现,只有赵国能够统一天下。

他若是拒绝出仕,一身才华可能就要终老于山林之中了。

范增怎么能够心甘。

“你们是想要到地方去,还是打算留在朝廷?”赵括问道。

范增和尉缭没想到赵括还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两人沉思了一会儿,齐声说道:“地方。”

“以你们两人的才能,到地方上当县令有些屈才了,但如果担任郡守,资历又有些不够。不过如果是一些偏僻之地的郡守,其他人也不会说什么。如今辽东和辽西还缺少郡守。范增便担任辽东郡守吧,尉缭担任辽西郡守。”赵括说道。

“诺。”范增和尉缭惊喜的说道。

他们本以为能担任县令就不错了,未曾想赵括直接让他们治理一个郡。

“我赵国未来几年的国策之一,便是治理辽河平原,你们赴任之后,一定要好好配合郑国治理辽河,这关乎我赵国未来的战略走向。”赵括说道。

“臣记住了。”范增和尉缭郑重的说道。

“你们先回去吧。”赵括挥手道。

“臣等告退。”范增和尉缭俯身说道。

“大王,你看看。”这时,蔺相如从外面走了进来,将一封信递给赵括。

“怎么了?”赵括将信件接了过来,看到署名,神色微微一变,竟然是他刚刚才提到过的郑国。

赵国吞并燕国之后,就开始谋划治理辽河平原的事情,由于燕地没有能够挑大梁的水利大师,赵国便将郑国从河套调往辽河。

到了辽河之后,郑国用了近一年时间,走遍了整个辽河平原。

他发现辽河平原和河套完全不同,河套是草原,开垦之后就能够种植庄稼,他要做的是建水渠,满足庄稼的灌溉。

但辽河流域不同,那里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得有方圆数百里,且下游和黄河类似,河道不稳定,经常到处摇摆,入海口众多,想要将其变成良田,需要一点点束水,固土,筑堤,固定河道,难度是开发河套的数倍。

即便是征招辽东辽西所有百姓,也要耗费二十年以上时间才能见到成效。不是每个国家都愿意花这么大的代价去治理一个地方的,而且辽河平原地处东北,在这个时代乃苦寒之地,又远离赵国中心。

从哪个角度来看,赵国开发辽河平原的意义都不大。

在郑国看来,赵国又不缺土地,犯不着花费这么大人力物力去整治辽河平原。

他无法决定这么大的工程,只能写信给朝廷,将情况说明,至于朝廷如何选择,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了。

赵括眉头紧锁,辽泽是东北大泽,具体有多大他不知道,但面积绝对不小,历史上隋唐攻打高句丽,都因为辽泽的阻拦而战败过。

按照历史的进程,辽泽要等到清朝末年才会因为人口逐渐增多而消失,而赵国的人口是远远无法和清末相比的,如果官府不推动,就算再过一百年,辽河平原还是一片沼泽。

如果只有一个辽河平原,赵括可能会放弃,毕竟天下的中心一直是在中原,中原随便一块土地的价值,都远超辽河平原。

但辽河平原是赵国未来开发东北的跳板,放弃辽河平原,就等于放弃了整个东北。

赵括怎么可能放弃东北,即便赵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开发东北,也要将其占领。

肉可以不吃,但要烂在锅里。

“告诉郑国,全力开发辽河平原,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不就是人手不够吗,将除了留在关中的二十万秦军俘虏,剩下的二十多万秦军俘虏和羌人俘虏,还有五万燕军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