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2 章(2 / 5)

次迁坟的机会,让他们合葬了!”

*

老爷子上一次回老家还是1980年,当时是为了回去给大哥奔丧。

时隔16年,于爷爷决定再次重返故土,无论家人如何相劝,他都不肯改变主意。

“以前总以为故乡一直在原地,我总有一天能回去,现在可不行喽,”于爷爷玩笑似的感慨,“大水进去以后,我就没有故乡啦!我得回去看看,这辈子的最后一次了。”

再说,他在老家还有一个94岁的老嫂子呢,父母和大哥都没了,家里就剩这么一个耳聋眼花的老嫂子。

他得替大哥将嫂子安顿好了再回来。

九十多岁了,嫂子还要跟着儿孙一起远离故土,那心里得多难受啊!

家人们劝不动他,只好出动大批人马跟着老爷子回老家。

于宝塔已经退休了,肯定要跟着亲爹回去,于晏和于童也要随行,孙辈里只有最小的孙子于暄因为面临研究生毕业分配,需要在医院实习,无法一起回去。

接到老家的电话后,一行人很快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老家的房檐、牌匾、挑担的行人、窄小的巷道,以及江面上的渡船和号子,都是于童没见过的。

她牵着儿子的小手,走在爷爷和父亲的身后,试图将这里的景象永久地刻在记忆里。

这里处于海拔175米以下,很快就会淹没在三峡库底。

清明节这天,于家村全村162户,四百多口人,一起跪在于家祠堂前祭拜祖先。

于爷爷的辈分最高,由儿孙搀扶着跪在最前面,与自己的父母亲人,以及这个已经延续了三百年的祠堂,做最后的告别。

跪在他身后的是泣不成声,悲伤彷徨的乡亲们。

于爷爷知道,此时的任何安慰都是徒劳的,人的适应性很强,在新家园定居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他由儿孙们搀扶着,率先前往祖坟,来到父亲的坟茔,按照三峡的习俗,在坟前燃放了一挂鞭炮,才将父亲请进一个一米长的简壳里,用红布裹好。

于家村的大多数人都决定留在本省,只有少数几户选择了去广东生活。

所以新坟址选在了海拔175米之上的风水宝地,距离老家并不远。

将父母、大哥、妹妹都安顿好以后,于爷爷坐在板凳上休息,想起什么又喊来侄孙问:“我记得咱们村里还有三个抗美援朝的烈士,他们三位的坟要怎么办?县里有什么说法吗?”

“县领导都忙得找不到人,哪还顾得上这些。”

“那他们三位的家里还有亲人吗?”

“有两个还有侄子侄女在,另一个是独生子,父母去世以后,家里就没人了。”

于爷爷沉默望着哭泣的乡亲们,隔了好一会儿才说:“你去问问那两位烈士的亲属,是否愿意帮忙迁坟,他们要是空不出手来,咱就出面将三位烈士请出来,安置在你太爷太奶附近。这事还得跟县里报备一下,就说不能把烈士留在水底。”

“哎,我这就去办。”

不待他走远,于爷爷又招手将人喊回来,从口袋里掏出两沓百元大钞。

“这是两万块钱,你们既然留在了省里,以后有时间就多回来看看。准备祭礼的时候,给他们三位也准备一份。”

“嗐,不用您给钱,这点东西花不了多少钱。”

两万块钱都能在省城买楼房了,就是祭祖这点事,哪里能用这么多钱!

“拿着吧,你这个村长当得不错,以后也多关注乡亲们的情况。”于爷爷摆摆手,“往返一次的路费不便宜,就当是我赞助给你的路费,拿着吧。”

*

这次与长辈们回老家的经历,对狄谨行的影响相当深远。

那些沉重的,悲伤的,又带着点希望的画面,给他留下了极

其深刻的印象。

因着姐姐没能跟他一起来,

他将很多情景都用画笔和照相机记录了下来,

打算回北京以后跟姐姐一起分享。

所以,亲身经历过三峡百万大移民的狄谨行,拥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画面。

后来还复制了一份赠送给三峡博物馆,当然,这些已经是后话了。

此时的狄谨行,自打出生以后,第一次与姐姐分开这么久,每天晚上都要找机会给姐姐打电话,跟她介绍自己在妈妈老家的见闻。

狄嘀嘀放下电话,就噘着嘴说:“早知道老家这么好,我就跟妈妈和弟弟一起去了!”

狄思科笑着说:“你现在可是有工作的人,你看哪个上班族总请假?”

“哎,上班一点也不好。”

狄嘀嘀当初为了抢先一步收看动画片,争取到了当主持人的机会。

可是,《小神龙俱乐部》是日播节目,为了当这个主持人,她每周都得去一趟电视台录下一周的节目。

这份工作算是将她栓在了北京,只能遗憾缺席家庭远途旅行。

狄嘀嘀兀自生了一会儿闷气,又重新振作起来,穿上鞋便想去胡同里找小伙伴一起玩耍。

郭美凤将人拦下说:“饭还没吃完呢,不许出去乱跑!”

“今天的菜不好吃,我想去荣爷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