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2 / 5)

到了于童打到办公室的电话。

“你还没下班吗?”于童问。

“快了。”狄思科瞧一眼手表,刚过五点,可以下班了。

他现在过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

五点一到准时下班。

这边的加班费比工资还高,他们三个是来交流学习的,没人会要求他们加班。

于童语速飞快地说:“那你下班以后别回家了,直接来清水湾片场救个场!”

狄思科立马挺直脊背,问:“你们在片场出什么事了?”

他媳妇在家里呆不住,开始带着杜金金去方菲所在的娱乐公司学习。

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是港岛娱乐圈的常态。

方菲的公司最近给她安排了一部电影,正在清水湾那边紧锣密鼓地拍摄。

() 于童今天要去探班,把杜金金和郭美凤一起带去了电影拍摄现场。

“别紧张,算是好事,在电话里说不清,你赶紧过来吧。”

郭美凤在话筒旁敲边鼓,“儿子,你别坐公共汽车了,打个面的过来,我给你报销!”

狄思科:“……”

这老太太难得这么豪横!

不知三位女同志又在搞什么把戏,狄思科按照老妈的指示,出门就叫了一辆的士,直奔清水湾片场而去。

杜金金等在片场门口,见他从后座钻出来,便拉着他往片场里面跑。

“金姐,到底怎么回事?你总得跟我说清楚再进去吧?”

“剧组缺个演员,正好让你顶上,拍一场就有五百块的劳务费!”

如今1港币可以兑换2.1人民币,五百港币相当于一千多人民币了。

狄思科早知道港岛的用工成本高,但是没想到居然会这么高?

拍什么戏啊,一场就能有一千块?

杜金金跑得气喘吁吁,“先别问,得先由导演过目,导演同意用你,咱们再说其他的。”

方菲和于童正围在导演旁边说话,见到西装骨骨的狄思科被带进来,方菲跟导演介绍:“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位演员,京剧唱得很好。”

狄思科:“……”

他是业余的,只能算是票友里唱得不错的。

于童小声问:“你会唱《红鬃烈马》吧?”

“哪一折啊?”

“《投军别窑》。”

狄思科长时间不唱,早就把戏词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想想那一千块,就一脸自信地说:“会唱。”

导演四十多岁,戴着一副大墨镜,打量狄思科两眼,便招手说:“靓仔,先唱两句听听!”

狄思科唱了记得最熟的那几l句薛平贵戏词,“可恨王允太不仁,害得我夫妻们两下离分,催马加鞭往前进,叫声三姐快开窑门……”[1]

导演不是京剧票友,听不出所以然来,见他唱得有模有样,架子也拿得十足,心里先肯定了五分。

他把一个年纪更大的副导演请来,想让他也帮着参谋参谋。

方菲却拦下说:“李导,他是刚才那位郭老师的亲生儿子,从小跟着母亲学戏。从北京来的,京剧唱得不比阿生差。”

“那行,让他加紧准备吧,咱们先拍下一场戏。”导演瞅瞅天色说,“半个小时后再拍这场堂会。”

方菲要留下拍戏,狄思科则蒙头蒙脑地被媳妇带去了化妆间。

穿过乱糟糟的片场,于童挽着他轻声解释:“原定的两名京剧演员在其他片场轧戏,暂时赶不过来。导演已经等了他们一整天,实在拖不下去了,才想换人试试。”

狄思科也悄声透露:“我唱不了完整一折子戏啊,戏词都忘得差不多了。”

“没关系,反正你不是主角,一会儿跟王宝钏对对戏,能唱几l句就行。”

狄思科闻

言便放了心,推开化妆间的门,就与化妆镜里的“王宝钏”

对上了视线。

“妈,您也要救场呀?”

即使画了全妆,狄思科也一眼就认出了亲妈。

“当然了,这场戏的主演是王宝钏,你这个薛平贵只是绿叶。”

“王宝钏是青衣,您是刀马旦,都不是一个行当的,年纪也不符合,您能行吗?”

郭美凤抹了抹鬓角,自信道:“我刚入行的时候就是唱青衣的,有什么不行!你赶紧化妆,一会儿咱俩对对戏。”

狄思科跟她透露了自己学艺不精,只能唱几l句戏词的实情。

“那咱们就可着你会的唱,”郭美凤以前也跟着老狄去片场旁观过,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他们不可能把一折子戏都拍下来,只是截取一段当个背景而已。”

在《红鬃烈马》中,她是主角。

但在这部电影里,方菲是主角。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方菲饰演大军阀的三姨太。

因为酷爱戏曲,三不五时就要招戏班子来家里唱堂会。

一会儿要拍的这个场景,就是有人借着给三姨太唱堂会的机会,混进戏班子里,对大军阀行刺。

狄思科一面让人给自己上妆,一面向郭美凤打听,“妈,他们给您多少片酬啊?”

郭美凤掷地有声道:“八百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