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 章 终章(上)(2 / 5)

食品。

摄像头给了狄谨言一个特写,她今天只穿了简单的白T牛仔裤,扎着丸子头,露出饱满的额头和漂亮的五官,与以往在舞台上的优雅形象不太一样,看起来特别元气少女。

副导演见她只冲着一碗馄饨使劲,就特意开口询问:“谨言挑食吗?怎么只吃馄饨?”

“你们节目的旅行经费不是要自己争取嘛,”狄谨言将口中的馄饨咽下去说,“吃馄饨能讨个好彩头啊,大元宝、小元宝,叽里咕噜往家跑。”

“谨言看过我们的节目了?”

“当然看过,播出的几期我都一集不落地看了。”狄谨言不参加综艺,但看过几个爆款节目,了解其中的套路,于是自认很懂人情世故地跟节目

组商业互吹,“就是因为觉得《带着父母去旅行》很有意思,我才决定接受导演组邀请的。”

郭西玲在镜头外努努嘴,给了她一个飞吻。

见状,狄谨言笑着放下勺子问:“飞机是下午几点的?咱们什么时候出发?”

“下午两点的航班,录完你们收拾行李的画面,以及二位的单采就可以出发了。”

狄谨言为难道:“我跟妈妈的行李早就整理好了,咱们还要录整理过程吗?”

副导演:“最好录一下吧,观众爱看。”

有一部分观众爱看明星们整理行李的过程。

只凭一个收拾行李的画面,就能让很多火眼金睛的观众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点。

比如明星房间的装修摆设,服饰搭配,爱用品等等。

所以,节目组对每一组嘉宾的出发环节都拍得非常细致。

狄谨言没多想,带着节目组进了自己的房间。

她房间里没什么不能拍的,而且收拾得很整洁,大方地让导演组随便拍。

镜头在房间里的几幅画作上一一扫过,副导演问:“谨言房间的画作风格都很相似,是你收藏的哪位名家画作吗?”

“是啊,都是我姥爷和我弟弟画的,哈哈,在我心里不比名家名作差。”狄嘀嘀为观众介绍了其中一幅画,“这是我弟弟六岁时画的《三峡》,当时还得了全市书画比赛的金奖呢。他把这幅画送给我了,我一直妥善保留着。从六七岁的时候就坐等他成名,等他成名以后这幅画就值钱了。”

“那你弟弟成名了吗?”

“没有,在单位上班呢!不过,他在他们单位是画画最好的。”狄嘀嘀带着点骄傲地说,“他在单位参加过好几次书画比赛呢,一直是第一名!”

她弟弟的绘画水平放在政法系统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可惜狄谨行没能当画家。

她送出去的那幅《海鹤遐龄图》已经大幅度升值了,现在拿去拍卖会拍卖估计能拍个几百万,而她换回来的这幅《三峡》却只能由她独自欣赏。

哎,小时候的这笔生意真是亏大发了。

狄谨言简单介绍了墙上的几幅画作,就很配合地打开行李箱,将箱子里原本装好的东西拿出来,展示在镜头前。

由于她经常在各地演出,行李箱里习惯性地准备了很多一次性用品。

除了几套外衣,其他东西几乎都是一次性的。

郭西玲示意她多分享一下旅行好物,她就将几个袋子拆开,在镜头前展示讲解了一遍。

整个过程非常丝滑顺利,狄嘀嘀觉得自己表现不错。

可是,需要她将行李箱回归原样的时候,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却无论如何也安置不下了。

她努力尝试了好几次,甚至还让奶奶坐在了行李箱的盖子上,却仍是无法为行李箱拉上拉链。

导演让镜头推进,给了她那一脸蒙的表情一个大特写。

“谨言,行李不是你

自己收拾的吗?”

“是呀。我把出门要用的东西聚到一起,但最后整理装箱的环节是我爸做的。”

狄博士上周来北京出差,在家住了一个礼拜。

因着有工作在身,无法出席他们的家庭旅行,狄大博士深表歉疚,所以昨天下午她们娘俩在家倒腾行李的时候,狄博士就主动担负起了装箱的工作。

她们这次要去意大利一个礼拜,需要带的东西不算少,但是考虑到威尼斯城内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船只,马路也是以凹凸不平的石头路为主,拖拽行李比较麻烦。

一家人便决定尽量精简行李,她们娘俩每人随身携带一只大行李箱即可。

两位女士的行李着实不少,床上地上摆得到处都是,狄大博士使用了一些智慧,才将所有东西见缝插针地塞进了行李箱。

好几年不看综艺的狄博士,完全没料到节目组还要拍摄整理箱子的环节。

于童看着地上七零八落的东西,头疼地揉揉额角,另外找了一个背包递给女儿L,将塞不下的部分暂时放进去。

然后对导演组说:“行李先这样吧,咱们继续下一个环节。”

“那就让谨言继续收拾行李,咱们先给于老师做一个单采。”

于童点点头,带着导演和摄像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做采访。

副导演问:“于老师怎么会同意与谨言一起上节目呢?”

“谨言答应了参加节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