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岁赐(1 / 3)

星月伴风云 坑必填 2019 字 1个月前

孙世民是一个很非常勤勉的皇帝,早朝刚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继续在勤政殿上批改奏章。他此刻的脸色很难看,可以说从今天早上开始他就没听到一个好消息:

首先袁乾罡又病了,昨天还好好的人。对于这个国士,孙世民其实非常不放心,因此他在袁乾罡身边安插了很多人,根据暗桩反馈的消息,袁乾罡昨晚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情,房间里的灯亮了一晚,然后今天就起不来了。他派太医去看过,太医说是神情萎靡,应是操劳过度所致,要求袁乾罡好好休养几天。

其次是江浙两州自今年年中遭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旱灾后,今年的秋粮入库不足往年的一半,而且最可悲的是,很多农民从土地中发现大量蝗虫卵,预计明年遭遇虫灾的机会非常大

再次是闽州知州上报,今年以来,一度平息的倭寇对沿海的劫掠仿佛又卷土重来的意思,希望朝廷早派水师保护海岸线。

雪上加霜的是:四季如春的云州今年气温普降,腊月已连续三天漫天飞雪,牲口冻死无数,也会影响明年的开春耕种;

……

上面的这些奏章,都涉及到一个核心,就是钱,这是一个到处都是要钱的时代,国库已经连续两年入不敷出了。

每年到了腊月:朝中大员的俸禄、勋爵的年俸、皇家的各类置办、对有功人员的上次等,都需要钱。这就是为什么孙世民执意要取消世袭的勋爵的目的了,每年都这样支付,再大的家业也挡不住啊。再想到那些勋爵们的纨绔们,每天出入青楼,大把大把的花钱,而自己贵为一个皇帝,还要想着怎么过年关时,孙世民就一肚子的不平衡。

腊月,年关,谁想到皇帝都有年关要过呢?

在不能开源的情况下,节流就是唯一可以做的。孙世民很省,他的衣服穿得非常厚,偌大的勤政殿只是生了一炉炭火,炭火靠他很近,目的是为了节约煤炭。

幸亏他有一个同样勤俭持家的马皇后,皇后身先士卒,已经将宫里的用度一省再省,嫔妃们每季的开销用度已经被削减的比宫女高不了多少。宫里的各类衣物,皇后都有严令,必须要节约,要是发现浪费时,绝不轻饶。想到马皇后,孙世民不由得脸上难得出现一丝微笑,家有良妻,真的可以让自己放心的对付国事。

看到皇帝脸上有点笑意,一旁的户部尚书刘喜心中稍宽,但依然忐忑,因为皇帝已经拿着他的那份奏章凝视了很久,一直没有表态。

“岁赐往年也是这个时间的吗?”不管多么的不开心,但孙世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问道。岁赐——能让皇帝过问的岁赐只有一种,睦王的岁赐,国税二成。

“禀陛下,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发放的”刘喜沉声道。

“去年是多少?”孙世民问道

“去年乃一千一百六二万两”刘喜很清晰的回答。

“前年呢?”孙世民听到刘喜的回答后,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前年一千零九八万两,再前年是九百九十四万两”作为户部尚书,刘喜是称职的,他是帝国的大管家,刘喜对于岁赐数据如数家珍。

“每年都在增长啊”孙世民苦笑道。

“回陛下,过去三年国泰民安,税赋的确每年都在增长。但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偶尔遇上大灾之年,国库不增反减,乃是天道循环。”刘喜用沙哑的声音道,为了这次的岁赐,老人家好几天没有休息好了。

“按朕之前的承诺,若以你对今年全国税赋三千五百八十万两来测算,今年朕应该给睦王七百一六万两。何故爱卿让朕只给五百万零八两呢?我记得近十年来,最少的那次都给了睦王五百零二万两”孙世民好奇地问道。

听到皇帝这么问,刘喜恭敬地道“陛下,今年全国旱涝灾害频发,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朝廷应该拨备更多的预算用于防疫;而虫灾次年发生的几率也比往年要高。因此臣建议少支付点给睦王”

“那睦王那里如何交代?”孙世民凝神看着刘喜问道,他当然想少给点啦。

“这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朝廷对外宣布今年的税赋实际为二千零四十万两,二成的确是五百零八万两。二是对睦王交代朝廷的难处,让他少收点,与国共克时艰,而五百零二万两,乃成武元年陛下赏赐给他的数额,当时因为天下初定,乃是睦王拿的最低年份。我们这次给他这个岁赐,也是比最低年份要高了,同样体现了陛下对他旱涝保收的承诺。”刘喜躬身道。

孙世民沉吟道“若按第一种方法,若被睦王发现我们少报了税赋总额咋办?”

“臣很早已经知道这个今年税赋的敏感,因此采用了特殊的方式,就是让左右侍郎及员外郎各统计一块,而且命令他们不许互相打听其他人的部分。同样,他们在分配给各吏员实际统计时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因此真正的税赋数据只有陛下和老臣知道。陛下不说,臣不说,睦王如何得知。即使退一万步而言,要是睦王最终发现数据不对责难时,那么老臣已是花甲之年,老眼昏花,一时看漏了,那也是正常的。他睦王有什么意见冲着老臣来便是。大不了,臣愿意引咎辞职,告老还乡”刘喜说着说着,不知不觉抬起了头,看着皇帝的双眼不知道什么时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