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离月(2 / 4)

星月伴风云 坑必填 3200 字 1个月前

,光风霁月本来就该在一起的。而他对于我而言,只是一个下人,一个我父亲安排来保护我的死士而已”被施霁月手指的那个名为郑端允的年轻女孩着急地摆手解释道。

这个女子大约十五六岁左右,身上那普通的朴素灰色布衣无法遮掩她那绝世容颜,与施霁月两人站在一起,竟然也毫不逊色,瑜不掩瑕。

若说施霁月是英气勃勃,那么郑端允则是清纯秀气。两女交相辉映,瑜不掩亮,各具特色。

两大美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本该是值得在场人士好好欣赏的,但是现场的气氛却极不和谐,一副萧杀之意。在座的众人,此刻大部分都在怒目瞪着两女争吵的中心——展光风。

被称作展光风的年轻人,此刻正站在郑端允身边,两女在争吵时,他低着头,脸上尽是痛苦的表情。展光风的年龄约十七八岁,与施霁月相仿,浓眉大眼,身材修长,皮肤黝黑,仔细看之下不难发现其右眉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

“你一直说两人没有奸情,可谁信?两月前的那次行动,要不是展光风舍命护着你,你早死了;今天你的运气已经用尽,即使是大罗金仙也难以打救”一个坐在大厅前中央的男子冷嘲道,这个男子看上去大约三十出头,相貌英俊,身穿锦衣,从落座的位置看,明显是这里众人的核心。他说完,周围的人纷纷大声附和。

郑端允冷冷地看着锦衣男子,不屑地道“魏福王,没想到你身份这么高贵,却行栽赃陷害的龌蹉事;你憎恨我父亲,那么有本事就去找他算账啊,只是懂得欺负弱女子,你算哪门子英雄?”

郑端允的话激起在场人的义愤填膺,纷纷出口辱骂。郑端允完全无视这些人,她转向展光风,眼中带着无限不舍的深情道“光风,谢谢你,魏福王说得对,要不是你的舍命相救,我两个月以前早已死了;你的责任已尽,没有必要陪着我送命。我希望你活下去……”

大约两月前。成武九年九月二十三,申时中。

一队千余人的队伍行走在通往青州州府济南府的路上,从护卫身穿的兵勇服饰不难猜出这是一支官家队伍。队伍中央有十几辆马车,其中一辆最大、装饰最豪华的马车车帘这时被一个身穿绿衣,容貌隽秀的丫鬟掀开了一角。从车帘望进去,里面端坐的除了那名为“绿萍”的丫鬟外,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少女。少女肤色白皙如雪,如瀑的乌黑秀发用一枝精致的玉簪束起,细长而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充满灵气的凤眼,鼻梁纤巧、挺立,肉色的鼻翼长得非常雅致,如画师勾画过的唇形渲染上了自然的樱红色。看到这张绝色面孔的人,都难免哀叹造物者对该女子的眷顾,对他人的不公,名为郑端允。此刻的郑端允穿着一身绣着碎花的白色名贵御寒冬衣,外披一件做工精美的大氅,仿佛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

从郑端允身穿的大氅质地已经可以判断,其出身绝非一般的贵族所媲美。的确,她是大吴皇朝唯一的一个异姓王——睦王郑三桂的女儿。而她的母亲,睦王侧妃林媛媛名头同样响亮:她是当今皇后义女,被皇帝亲赐“至宁公主”。至宁公主自十六岁后便雄霸胭脂榜首魁二十载,最后才因满三十五岁光荣卸榜。这是一个能让坐拥二十万东关铁骑的睦王在前朝大魏危难时拒不出兵,坐看皇城易主的祸水。

在郑端允上月刚满及笄之年时,虽然母亲并非睦王正妃,郑端允并非嫡女。但大吴皇帝却仍颁发圣旨,亲赐其为“静姝郡主”。“静姝”同样是皇帝亲自定名,取义“静女其姝”,可见皇室的对郡主的喜爱。

世人说起这个郑端允,除了联想到其显赫的出身外,最深的印象就是此女“有才”。在郑端允八岁时,已经展露出在文学中的绝顶天分,文渊阁大学士杜寅对其诗甚为推崇,称其诗风“清和绮丽有唐人风度”。

郑端允十二岁生日时,睦王想送一个礼物给郑端允。他知道女儿爱笔,因此特意相请名动天下的制笔大师毕专毫为自己的女儿打造一支笔。但是毕大师却拒绝了,因为久已成名的他,无数的文人雅士都以获得他亲手制作的笔为荣。但毕大师觉得他的笔不能成为文人们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用。因此他立下规定,他只向翰林学士制笔,申明他的笔只能为社稷、为万民而书。但因为郑端允只是一个女子,肯定无法参加科举成为翰林,因此毕大师拒绝了,只是让自己的弟子刘至臻代做了一支笔带给郑端允。这事让睦王非常生气,但郑端允与刘至臻接触后觉得此子才华内敛,判断其日后必然大放光彩,于是挥毫写了一首《赠制笔生》给刘至臻:“笔生来自吴兴郡,赠我霜毫秋兔款。我虽识字不善书,徒用珍藏心耿耿。请君持献白玉堂,翰林学士摛文章。更放巨管如长虹,写出天家日月光。”

诗中,在体谅毕大师笔的坚持外,同时也在叹息自己是女儿身,无法参加科举的遗憾。最后,郑端允对刘至臻进行勉励,将笔转赠,希望他有朝一日高中成为翰林。刘至臻当时只有十四岁,从小就跟着毕专毫学习制笔,虽然也读过四书五经,但是自己从没有考虑考取功名。因此获得郑端允诗词后,马上面红道“谢谢小姐鼓励,但我还年轻,才疏学浅,而且我生性淡薄,只是希望以后能象师傅一样做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