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总决赛(2 / 5)

,张鲁衣的演技可是很好的,只是在上个阶段被淘汰了,没想到在总决赛的舞台上还能见到他的表演,这算是一个不错的惊喜。

且很显然的是,杨锐饰演九儿,张鲁衣饰演余占鳌。

随着微电影的播出,在场的人也抬头认真地看了起来。

楚轩瞧着二郎腿,看着荧幕,顺便想了想这部作品的信息。

他记得,《红高粱是张义谋导演于八十年代拍的一部电影,男主是江文,女主是巩丽。

当时国内的荧幕数少得可怜,即便是盗版资源也贵得离谱,市场的上限决定了传播的上限,所以这部战争文艺片在上映之初并没掀起多大波澜。

也是因国内的市场太小,当时的第五代导演们纷纷致力于征战国外市场,偏好于国外各大电影节,以获奖为荣。

而这部《红高粱于1988年,就斩获了戛纳电影节的桂冠——金熊奖,也是亚洲范围内首部获得金熊奖的电影。

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各大媒体大书特书,张义谋以及《红高粱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一时海内外皆知。

热度有了,民众的呼声也大,当时的相关部门便开始大力推广这部电影,好多电影院开始长时间重复播放这部电影。

而有放映机和幕布的村镇,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在村子里头选一个开阔的地方,皓月当空之下,蚊子漫天飞舞,老少乡亲们或拿着蒲扇或拿瓶白酒就着花生米,坐在竹编的小靠背椅上看这部电影。

现在一想起来,那是满满的年代感。

也是因此,这部电影渐渐广为人知,成了张义谋导演最为经典的文艺片之一。

而这部电影改编自莫言老师的同名《红高粱,说起这部,在当时可算是毁誉参半。

有的人说,这部是经典名作,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记录了我国旧时代的辛酸苦辣。

也有人说,这部诋毁了我国,故意把我国当时的苦难情况写给外国人看,来讨好西方人。

虽然分作两派又众说纷纭,但艺术作品这东西,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的言论倒也不必当真。

但不管怎么说,要演出这部电影的年代感,这就需要相当厉害的演技了。

杨锐和张鲁衣演技是不错,但要挑战这部作品,在他想来还是很有难度的。

“他们选题材选错了,两个年轻人要演出年代感,这太难了。”刘义皱眉道。

楚轩看了看荧幕中杨锐和张鲁衣的表现,确实有点出戏。

“那你当时怎么答应了他们?”他问。

刘义是总编剧,所有剧本都需要他首肯。

“他们坚持要演。”刘义摇头。

刘艺妃捋了捋头发:“估计是总决赛了,他们就想参演需要高水平演技的作品来征服观众。”

“这个想法是好的。”后头的文木野说道:“但他们高估了自己的水平,旧时代的东西没演出来,演成了现代都市农村剧。”

“对。”刘义扭头笑看文木野:“和我的感觉一样。”

楚轩和刘艺妃闻言一乐,感到好笑。

事实证明他们的感觉是对的,当十分钟的《红高粱播放完,现场除了正常的掌声外,额外的反响并不大。

八位评委的点评也很犀利,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

“这部作品和你们不搭,不是你们能力不足,而是你们压根就没体会过那个年代的东西,导致你们根本就不合适这类作品。”

杨锐和张鲁衣相视一眼,各自在心里叹了口气,确实是高估了自己。

张鲁衣眼中带着点歉意,毕竟是帮忙的助演,现在貌似搞砸了,让他觉得过意不去。

杨锐摇了摇头,无所谓地微笑,旋即和张鲁衣走下舞台。

紧接着,胡戈上台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后,和何炯走下舞台。

灯光一暗,荧幕播放画面,在场的人也得知了作品名——《流年。

“这剧本是原创,我当时看了下不错,就是不知道胡戈能不能演好。”刘义泛起抹期待。

楚轩和刘艺妃点了点头,也带着期待的目光看向荧幕。

主演胡戈饰演胡小飞,助演陈闯饰演罗长贵。

胡小飞,28岁,罗长贵,50岁。

两人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且同住一个屋檐之下。

妆造不错,胡戈和陈闯在荧幕中,一个年轻一个半老年的形象,让人相信这层关系。

胡小飞向往大城市的美好生活,18岁高中毕业后就独自外出打拼。

母亲和舅舅在家忙农活,且全力支持胡小飞外出闯荡。

而在当今社会中,外出打拼的年轻人都有一个不是毛病的毛病,每逢过节懒得回家,就算是过年也有很多人不想回家。

胡戈饰演的胡小飞就映射了这类年轻人。

“小飞,今年回来吗?”电话里传来妈妈的配音。

“不回来了,忙。”胡戈回道。

但看胡戈的神色,隐藏着不耐烦,浮现些陌生感。

这样的神态就好像是,作为儿子在外闯荡,很怕接到妈妈的电话。

虽然儿子没做错事,但就是有这样的心理。

这是因为,不知道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