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 23 章(1 / 3)

顾宁宁打了个哈欠,看着妈妈和大奶奶在那里绕着一圈圈的红线线。

大奶奶说那叫毛线。

毛线是给她织衣衣的,漂亮的衣衣。

顾宁宁很乖,她不饿的时候,就会乖乖躺在那里。

她着一双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大奶奶把一根根长长的毛线绕成一个个圈圈,团成团。

顾宁宁蠢蠢欲动,想玩。

那个团成团的毛线,看着很好玩的样子。

眼尖地发现,有一个小团团掉到了她的脚边。

小宁宁眼睛一亮,伸出她的小爪爪,颤颤巍巍地探向了那个小毛团。

啊,抓住了!

小宁宁正喜滋滋地,要将毛团团抓在手里,手上一轻,毛团却被大奶奶拿走了。

啊啊!

小宁宁朝大奶奶喊喊。

顾伯母将跑出去的毛线团拿了过来,跟宁芝道:“今天我们就起个头,给小宁宁织双袜子。”

宁芝道:“现在才七月,会不会太早了些?”

“不早呢,咱们需要织毛衣,毛裤,帽子还有袜子,最好连手套也一起织了,对了还有围巾呢,需要织的东西多了,可不得先提前织起来?你没织过,手速肯定跟不上,这边大件的有我呢,你就给小宁宁织织帽子,袜子,围巾这些。”

宁芝是会做衣服。

而且手艺还挺好,之前范明华去农业局见张局长的时候,就是穿着她新做的衣服。

但这会织毛线,却显得有些笨手笨脚,她从来没有织过。

顾伯母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告诉她,织衣服和织袜子帽子是不一样的。前者用的是竹针钢针,而袜子和帽子,往往用的是勾针,一针一针勾着织。

一开始,宁芝手里的竹针也好,勾针也好,它们都不听话,总爱乱跑。一乱跑,就会从毛线中跑出去,就漏针了,就得从头开始再织。

后面慢慢地,宁芝就顺手了起来。

她毕竟是做惯了衣服的。那么复杂的衣服款式她闭上眼睛都能裁,都能做出来,这毛线竹针,她只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而已。

等到接触了,开始织上手之后,也就得心应手起来了。

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织得越来越顺。

顾伯母在旁边看着,连连朝宁芝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厉害。

宁芝就有些不好意思,她道:“大伯母也知道,我娘家以前是开厂的,我爸做的就是服装厂,那会我虽然还小,但是从小接触了这个。毛衣虽与裁缝做衣服不一样,但万物一理通百理则通。”

说起娘家,宁芝便想了自己的大哥。

她当年因为逃避成分对自家带来的伤害,就自请下乡当知青。大哥还留在魔都,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前段时间她还写了信过去,但是至今也没有回过信来。

不知道大哥怎么样,嫂子和侄子怎么样了。

有些想他们。

心情有些低落,在顾伯母望过来的时候,宁芝已经掩下了心里的伤感,朝她笑了笑。

“在想什么,看你表情有些不对。”顾伯母心细,自然没有逃过宁芝细微的表情变化,尽管她很快就收起了表情。

宁芝道:“我就是想起我大哥大嫂他们了。”

顾伯母知道宁家的成分不太好,当初长春调查出来的时候,宁家老爷子解放前是魔都有名的服装公司的老总,解放后是第一批把厂子捐出去的资本家,被当时的魔都市长陈市评为红色资本家。听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就曾经多次支持抗日事业和解放事业,捐钱捐粮捐衣不在话下,人家是真正的为国为民。

但是在那十年,也是因为宁家是资本家,就被思想会员会天天拉出去做典型。

被小将们上门来教育,宁家的日子过得极难。

宁芝高中毕业后,本来应该进厂里上班,她却自请下乡当知青。这里面何尝没有,在魔都生活不下去的原因呢?

在乡下的日子虽然清苦了些,但没有无休止的批.斗,没有无休止的白眼。

顾伯母理解她的选择。

“可有回去看过他们?”顾伯母问。

宁芝摇头:“没有回城的指标,无法回去。我一直都有跟家人通信,家里也一直会有回信,但前段时间我写了信,却没有得到回信,就是有点儿担心他们。”

顾伯母理解,拍拍她的手,“等这次咱们回省城去,让你大伯给你弄一个回城指标,先把知青的身份处理了,到时有接收单位,你也就能够从农村脱离出去了。有时间就回去看看,魔都那边伯母倒是有几个同事,在那边的医院,要不要我去帮你打听打听,看能不能给你家人换个好点的工作?”

宁芝摇头:“这太麻烦伯母了。”

顾伯母道:“都是自家人,说什么麻烦,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心里却早就已经做了打算,替宁芝的娘家安排一下。

这个侄媳妇,在侄子最困难的时候嫁了他,一直都不离不弃,还受侄子所累,被范家人推了,难产差点一尸两命,顾伯母只有浓浓的心疼。

既然能够帮上忙,那就帮帮宁家人。侄媳妇娘家好起来了,侄媳妇也能够放心,能够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