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3章 缩短三十年(2 / 3)

,然后,心中充满了期待。

黄老几人目光灼灼,努力压制着内心激动,却又不得不压制住,保持安静。

周围人更是不敢议论,哪怕心里有各种想法,也只能憋着。

一群人目光都盯着杨小涛身上。

此刻,杨小涛正拿着部件对比着图纸。

按照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的部件不应该有问题啊!

两个对称轴承,没有问题。

使用的材料,没有问题。

到底出现在哪里?

做出来的精度,应该符合要求的啊!

怎么会出错?

还连续两次出错,不应该啊!

百思不得其解。

杨小涛摸着脑袋,突然感觉身上有点冷。

夜凉了,他又只穿了一件秋衣一件衬衣,干活的时候身体活动来了还嫌热呢,这会儿坐着倒有些冷了。

冷?

突然间,杨小涛立马摘下手套,用手摸着部件表面,冰凉。

这是块铜钨合金。

杨小涛不知道这合金的膨胀系是多少,但他明白一个道理。

热胀冷缩。

“哈哈哈,怪不得,怪不得呢!”

猛然间,杨小涛轻笑起来。

周围人都是好奇,陈老几人更是上前。

抬头看到众人,杨小涛起来拍打着部件,随后笑道,“明白了,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

杨佑宁心急问道。

杨小涛对陈老几人点头示意,见众人好奇,随即看向一旁,“现在多少度?”

“多少度?”

“气温!”

一旁人听了立马询问起来,更有人跑出去查看温度计。

“气温有什么关系?”

黄老在一旁问道。

“首长,这金属可是有个特性,热胀冷缩啊!”

杨小涛笑着说道,一旁的常明杰等人垂首顿足,嘴里哎呀哎呀的说着。

黄老几人也反应过来,这时外面传来喊声,“华氏四十二!”

接着就看到一个人将温度计拿到跟前。

杨小涛看了眼,换算下来,也就六度不到!

随即向众人解释起来,“若是一般情况下,比起常温下二十度左右,这点温度差对金属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在这精度要求极高的时候,一点点改变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杨佑宁听了,也没多想,既然找到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

“快,升火盆子!”

“多拿几个,多余的人出去,把门窗闭上。”

“老李,找人将窗户堵死。”

“开灯!”

众人呼啦啦的忙活起来。

趁这时候杨小涛来到休息处开始补充体力。

陈老坐在一旁,神态和蔼。

“小涛,你给我句准话,有了这台机床,咱们跟国外的差距,能缩短多少?”

陈老说完,黄老几人也在一旁听着。

机械厂的人更是攥紧拳头,心里盘算着。

有人说差国外五十年,有人说三十年,还有人说差的更多。

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差多少,差在哪里。

但追赶世界先进的脚步,不曾停歇。

只是看不到前方对方的背影,所以一直没有个清楚的概念。

杨小涛喝了一口水,拿起桌上摆放的奶糖,放嘴里咀嚼着,脑海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阿尔法特那里说的,什么当前德意志最先进的机床,纯粹是被人忽悠了。

但要说十年二十年前的产品,杨小涛还是可信的。

加上这段期间对机械方面书籍的学习了解,杨小涛也清楚,这种高精度的半自动机床,成熟的时间也没多少年。

想到这里,杨小涛心里有了判断。

“首长,若是能够成功,这台机床可以达到国外发达国家五十年代的水准!”

杨小涛并没有说出直接答案,因为在他看来,一台机床的提成不代表整体实力的提升。

想要将国内机床制造业整体提升,就需要大量的生产,大量的装备,而这同样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如今,国内因为机械厂启明星的出现,已经可以自主制造部分机床,但大部分仍旧依靠进口。

可以说机床的发展非常缓慢。

国内的发展速度,甚至达不到西方国家二战前的水平。

但这台机床,应该有德意志五十年代的水准。

这样算来,提升三十年算是保守估计了。

当然,前提是做出来!

前提是推广到全国!

“好。哈哈哈。好!”

陈老笑着,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建设情况在他脑海中一清二楚。

有时候做梦都想着提高国家产能,提高机械水准。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现在国家的工业水平,甚至连东边的高丽都达不到。

“三十年,三十年啊!”

“这一步迈过去,足足缩短三十年啊。”

陈老突然站起来,双手叉腰,看着不远处的半成品,不住的感慨。

周围人听到三十年这句话,莫名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