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夏洛的女神(1 / 3)

洪京宝和麦嘉聚在一起搞《最佳福星》这件事,杨叶根本没当回事,反正洪京宝已经走了,他只是打了个擦边球。

但是新艺城那帮人却气得要死,麦嘉是新艺城的老板之一,自己出去捞外快,还踏马蹭公司IP,这算怎么回事?

本来新艺城那帮人就因为分赃不均,彼此心里有怨气,麦嘉这下更是彻底激化了矛盾。

新艺城的矛盾不仅仅是在麦嘉、石天、黄百鸣这三个股东,以及幕后老板雷觉坤身上。

他们台前和幕后之间,也是矛盾重重。

台前的演员们觉得,票房卖座都是靠我们,我们多拿钱是应该的。

幕后的导演们又觉得,没有我们拍片子,你们卖個屁的座。

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出走,比如黄百鸣的徒弟高志森。

高志森想拍一部《富贵逼人》,讲香港小市民中了六合彩发大财之后的变化。

黄百鸣就不同意,因为当时香港飞速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人们充满自信,更喜欢华丽丽的东西。

拍电影,演员要选最靓的,风景要选最美的,服装要选最华丽的,否则的话就是在抹黑香港。

咦……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

黄百鸣把这种电影称为“靓衫片”,而《富贵逼人》讲底层,讲小事情,没搞头,是“烂衫片”。

高志森一气之下去了德宝。

《最佳福星》之后,麦嘉、石天、黄百鸣三个人开始冷战,彼此不说话。

在办公室里就各自看报纸,基本上无法决定东西,之前的集体创作模式自然也搞不下去了。

于是就开始单干,名义上仍旧挂新艺城的牌子,但是电影就各拍各的,互不干涉。

这时候三人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黄百鸣最强,《八星报喜》系列吃得快撑死。

麦嘉也不错,联合林岭东搞出了“风云”系列,非常卖座。

石天是演员出身,他的创作能力最薄弱,离开黄百鸣和麦嘉根本不行。

……

《杀死比尔2》在香港上映没多久,阿佳妮继续前往欧洲宣传电影。

杨叶则带着王组贤,和让雅克汇合,抵达了莫斯科。

此时的苏联,由于“勋宗”那老犊子带头搞贪污,官员都是终身制,甚至明码标价,卖官鬻爵,使得整个国家变得腐败不堪。

一边是老百姓苦不堪言,一边是黑海的度假别墅拔地而起。

虽然依旧是世界性的大国,但是外强中干,危机重重。

杨叶在世界影坛还是有点排面的,毕竟欧洲三大拿了两个,奥斯卡也得过。

对于他和让雅克的来访,苏联电影局还算热情,派了一个官员负责接待。

还请了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和大明星伊琳娜·阿尔法罗瓦陪同。

尼基塔在国际影坛名气不小,多次扬威欧洲三大影展,还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欧美称他是“苏联的斯皮尔伯格”。

杨叶曾经在戛纳电影节上和此人有过一面之缘。

伊琳娜在苏联被封为“俄罗斯女神”,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名气也很大,央视经常放她的片子。

《夏洛特烦恼》大家应该都看过,夏洛的房间里贴了两张明星海报。

一张贴在墙上,是张国容。一张贴在门上,就是伊琳娜。

夏洛唱朴树的《那些花儿》的时候,唱到“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专门给了一个伊琳娜海报的特写。

这里的字幕,镜头,都是刻意设计过的。

看来,导演年轻时候的“女神”,就是伊琳娜了。

……

插图:《夏洛特烦恼》剧照。

……

杨叶和让雅克去苏联拍《兵临城下》,有点类似于贝托鲁奇到中国拍《末代皇帝》。

这时候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导演都喜欢满世界去寻找灵感,常常会出现跨国拍电影的事。

那时的人类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中,对于生活却往往更加积极向上,展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当苏联爆掉,冷战结束,世界似乎迎来了和平,这种心态反而消失了。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一家独大之后,资本家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更加肆无忌惮的缘故吧!

你要问美国人民什么时候生活得最好,那就是冷战时期,那时候的美国为了显示制度的优越感,对工人那是真的好,真的舍得发福利。

三口之家,一人工作,就可以住小楼,开汽车,每年去度假。

美国天下无敌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反而一年不如一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集中,人们无力反抗,就逐步开始摆烂了。

……

杨叶一行人去了莫斯科也没干啥,开了两次座谈会,交流了一番电影艺术。

然后就是参观游览了一番莫斯科的名胜古迹。

杨叶说想去看贝加尔湖,也满足了要求,坐飞机过去逛了一圈。

在贝加尔湖畔,伊琳娜对杨叶说道:“杨,听说你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看了这么美丽的湖光山色,你会为它写一首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