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1 / 6)

第 240 章 “ 摊丁入亩

《 汉书 》 记载 : 会稽东接于海 , 南近诸越 , 北杭大江 , 领二十余县 。

从会稽郡守给刘璃呈上的会稽郡舆图来看 , 会稽郡共有二十六县 , 二十万三十零三十八户人家 , 共计一百万两干六百人 。

从她之前巡游过来的情况来看 , 会稽郡的人口还是蛮多的 。 她大概看了一下这份户籍名册 , 顺口问道 :“ 这份统计是什么时候做的 ?“

郡守思索片刻回答 :“ 此统计是两年前所作 。“

大汉的定户律法是每三年统计一次 , 将各户占有的土地以及财产登记入册 , 当作征兵 , 赋税的依据 。 而且这个时候的户籍是人口 、 土地 、 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 。 估计日后查阅起来 , 会非常的麻烦 。

户籍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 , 关系着政权统治和赋税 。 封建社会前期 , 也就是当下这个环境 , 世族豪强与国家争农民人口 , 荫庇丁口的事情常有 。 再加上役重于赋 , 百姆流亡 , 造成了户籍失实 。

所以如今刘璃就国之后 , 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举措就是普查人口 , 完善户籍制度 。

她大概查看了一下目前的户籍册 , 只觉得这些记录过于混乱 , 甚至还有涂改和数字不清的情况 , 看得刘璃脑仁疼 。

不过她日后既然需要更改户籍制度 , 那这些东西应该也没什么用了 。

不知不觉中 , 已经到了傍晚 。 郡守安排婢女来请刘璃前去用晚膳 , 入席的还有从中央来的官员 。

刘璃坐于上位 , 看着案桌上摆放的食物 , 她顿时有一种自己回到了刚刚穿越到大汉的时候 。

看来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努力改变 , 也只是改变了关中一带百姓的基础生活 , 再远一点便没什么变化了 。

很显然这样的吃食 , 对于久居长安的官员来说 , 实在是有些下不了口 , 但他们

见刘璃面不改色的吃下这些粗食 , 便也不敢多有怨言 , 埋头吃饭 。

刘璃吃了八分饱 , 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会稽郡守问道 :“ 孤还不知太守姓名 。

会稽郡守连忙回道 : “ 下臣朱山拙 , 家父曾任会稽太守 , 后因平叛有功被陛下调去长安 , 任主爵都尉 。 下臣接替父职 , 任太守之职 。“

难怪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会稽郡守 。 刘璃笑着问道 :“ 你父亲是 7“

刘璃 :“。 “ 好家伙 ! 这个年轻郡守居然是朱买臣的儿子 !

这个朱买臣也是大汉的名臣了 , 关于此人还有两个典故故事 , 分别是 《 三字经 》 中 「 如负薪 “ 的典故以及成语覆水难收的典故 。

覆水难收的典故大概就是 , 朱买臣娶了妻子崔氏 , 两人过起了非常清苦的日子 , 崔氏渐渐地瞧不起朱买臣穷酸 , 于是就逼着朱买臣和离 , 改嫁给了家里富庶的木匠 ,

后来朱买臣去了长安被汉武帝赏识 , 汉武帝就封朱买臣为会稽郡太守 , 崔氏见状就后悔了 , 想要求复合 。 朱买臣就让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 , 告诉崔氏如果她能将地上的水收回盆中 , 就同意复合 。

崔氏闻言 , 便知道缘分已了 , 非常的羞愧 , 自尽而死 。 这个故事传到后来 , 便有了覆水难收这个成语 。

当然刘璃知道朱买臣这个人 , 并不是因为这个典故 , 而是因为张汤之死 !

历史上陷害张汤的三个丞相长史之一 , 就是朱买臣 。

想到这里 , 刘璃的心情一时间有些复杂 , 按照历史的发展不管张汤最后能不能活下来 , 那三个陷害张汤的丞相长史恐怕都难逃一死 。

除非刘彻心软 , 留他们一命 。

朱山拙想到多年未见父亲 , 也不知道他如今怎么样了 , 心中微动开口问 :“ 大王

可认识家父 ?“

刘璃 :“ 不认识 。“

朱山拙微微一愣 , 刘璃连忙转移话题 :“ 朱太守应该就是会稽吴县人吧 ? 不如你给孤说说这吴县如何 ?“

“ 诺 。 “ 朱山拙连忙应道 , 一时间却又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 , 想了片刻便先从 /

文方面说起 : “ 春秋时期 , 吴县曾经被吴 、 越 、 楚三方诸侯管辖过 …...“

听古人说历史 , 倒也别有一番乐趣 。 若不是朱山拙说 , 刘璃才知道韩信被封为楚王的时候 , 吴县就是其封地 。

之后刘邦废楚王杀韩信 , 封了远房堂兄刘贾为荆王 , 定都于吴县 , 从此之后吴县便是会稽首县了 。

再之后淮南王英布叛乱被杀 , 立刘滁为吴王 , 吴县归属吴国 。

听朱山拙讲完吴县的变迁历史之后 , 刘璃突然问 :“ 吴县内可还存有王宫 ?“

朱山拙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