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朝会晕倒(1 / 3)

虽然已经传出隆庆皇帝身体欠佳,甚至已经坏掉的流言,但因为东厂和锦衣卫动作很快,这股流言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不过,隆庆皇帝的身体,确确实实不好。

近两个月里,他都没怎么处理政务。

恰好这段时间,各地所上的奏疏也无甚要紧事,司礼监几乎全部按照内阁票拟进行批红,所以高拱也没有理由找到乾清宫去。

乾清宫里,隆庆仍半闭着眼瘫坐在床上,两个宫女一个给他揉着左腿,一个给他揉着右腿。虽然才三十五岁正当年,但是由于“色中恶鬼”般的夜夜笙歌,隆庆的脸上没有多少生机,显得病恹恹的。

他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几天,即便太医院太医试着换了几副方子,但是都效果欠佳。

此时的隆庆皇帝身处乾清宫侧殿,透过窗户,广场那边就是乾清宫的宫门,而在宫门屋顶之上,还有一抹明黄色。

他知道,那是三大殿上的黄瓦。

不知不觉,隆庆皇帝想起自己童年,或许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有太子哥哥护持,他和景王一起在皇宫里快乐的生活,虽然那时候哥哥还没有成为太子。

然后,他做了太子,但是很快,人就没了。

宫里人都私下里传言,那是因为在加封太子那天,哥哥见到了父皇的缘故。

是的,在隆庆皇帝的幼年时光里,除了母亲和父皇的其他嫔妃,就只有他们兄弟三人。

至于那个没见过面的大哥,他自然不会有什么记忆。

太子哥哥没了,他在宫里的日子也变的不好起来,虽然他是父皇事实上最年长的儿子。

曾经和他关系亲密的兄弟景王也和他若即若离,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他们两个都成年,搬出宫去。

而在这个时候,他成了裕王,他兄弟也成为了景王。

再然后,就是高拱来到裕王府,之后还有许多人,他们来了,有走了......

一幕幕往事,仿佛又出现在隆庆皇帝眼前,他还记得自己长子出生时自己的喜悦,长子夭折时自己的痛苦。

直到他得到消息,兄弟在安陆也死,他的亲人除了自己的子女,只剩下父皇。

然后,父皇也死了,他临死前一天叫自己进了皇宫,他和自己说了很多,但是现在怎么好像都不记得了。

自己成为了皇帝,大明帝国的皇帝。

守成,对了,父皇说自己守成都艰难,因为自己实在没有成为英明君主的潜质。

但是自己登基以后朝廷是什么样子?

好像,他们一直都在争斗吧,你斗我,我斗你。

直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六年时间,朝廷里内阁阁臣离开了许多人,他们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可朝廷有什么变化?

好像和原来一样,财政捉襟见肘,年年入不敷出。

是了,只是好像倭寇少了,已经很少看到沿海遭遇倭寇洗劫的奏疏。

隆庆皇帝也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为他同意开海的缘故,倭寇都改行做起了海商。

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太恐怖了。

就是一些商人,就可以在沿海搅风搅雨,制造大明沿海数省的动荡。

还有大同和议,似乎现在只需要赏赐蒙古人一些钱财,这一年多时间里,北部边镇似乎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事。

虽然有零星战火,但都是因为两边因为一些小纠纷发生的争斗,连冲突都算不上。

咦,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难道......

隆庆皇帝想到这里,心里没来由的一阵恐慌。

要知道,他还年轻,怎么也学着那些七老八十的人一样伤春悲秋,回首往事。

殿外脚步声响起,孟冲迈着老迈的步伐进殿,身后几个内侍抱着一堆奏疏亦步亦趋跟进殿来。

在他面前先是行礼后,这才起身对他说道:“皇爷,这是昨儿司礼监批红的奏疏,请皇爷御览。”

“都是内阁票拟吗?”

隆庆皇帝此时当然没心看这些奏疏,只是淡淡开口问道。

“是的,都是按照票拟批红的。”

孟冲答道。

“可有什么要紧的事儿?”

隆庆皇帝点点头,随即又问道。

“都是地方上奏报的小事儿,没有要紧的。”

孟冲答道。

“那就送内阁,让他们去处置吧。”

隆庆皇帝有些疲惫的说道,虽然只是应付了几句,可他感觉身心就是很累。

吩咐完孟冲,等他们抱着奏疏离开后,隆庆皇帝又命旁边的内侍,去清宁宫叫冯保过来,他要问问太子这两天的情况。

送奏疏去内阁的事儿,孟冲当然不会再亲自过去,只是安排那几个抱着奏疏的内侍把东西送过去。

来之前,这些奏疏都已经在文书房做好登记,倒是不用再抱回司礼监处理了。

这也是这段时间的常态,所以孟冲已经很有经验了。

等冯保在乾清宫和隆庆皇帝一番对答后,他就敏锐的发觉皇帝精神头似乎更差了。

“皇爷,明日的朔望朝会,要不要取消。”

冯保在讲述了太子朱翊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