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清穿(一二二)(1 / 2)

江南起事快且猛。

仿佛一夜之间,江南数十个城池就被攻破了,等到康熙得到消息的时候,江南那边已经被共产会围的像铁通似的,就算想要派兵镇压,一时间也不知该先镇压何处。

可不镇压不行啊。

东北和蒙古已经没了,江南若是再没了,大清可就只剩下京畿了。

如果只剩下京畿的话,这个皇帝做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时候,各位阿哥们终于仿佛大梦初醒,不再互相争斗,而是开始齐心合力收复江山了,东北和蒙古他们之前还能自欺欺人,终归日后良妃会将一切交到老八手里,老八还是大清的恭亲王,那片势力就还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的,日后满满温水煮青蛙,总能再讨回来。

可江南不同啊。

江南乃文盛之地,又是汉人祖地,当年衣冠东渡,甭管是被捻的狼狈逃窜,还是自愿向东,那边都是汉人老巢,一旦江南乱了,整个大清也就乱了。

胤祥和胤禛两个上辈子的武力担当,这辈子自然当仁不让的披甲上阵。

当然,也有想要在康熙面前挣表现的意思。

胤祥被圈也就几个月的功夫,天还没冷呢,自然不会像上辈子似的冻坏了腿,得了鹤膝风,如今他虽受了些嗟磨,身体上却没很大损伤,反倒磨练了他的意志,叫他看起来比之前沉稳许多,也内敛许多。

胤祯就更别说了,自从胤禛改了玉牒,德嫔直接卧病在床。

他虽性子冲动,却也是个孝顺的,发誓要给额娘挣出个体面来,于是康熙才开口,他便主动出列,请命出征。

有儿子愿意出头,康熙自然是满意的,当即点头下了旨。

可到底也怕儿子年轻冲动,好大喜功,打了败仗不要紧,要是把小命丢了那就全完了,康熙儿子虽然多,但死掉的儿子更多,走掉的儿子也不少,如今长在眼前,长大成才的也只剩下这么几个了,剩下的残的残,幼的幼,所以哪怕这些儿子斗起来叫他生气,若真没了谁,于他来说,都是极大的打击。

所以,两个儿子出征,康熙又派遣了两员大将做统帅,一路扶持他们往江南而去。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江南可不是东北,东北那边人是铁打的,血是冷的,只有枪杆子是热的,扣扳机的手指是灵活的,和那群战争机器打仗,纯粹是早死,而江南是什么?一群乌合之众,一群只会说之乎者也的文人。

不足为惧也。

果不其然,数万大军压境,江南屡战屡败,城池一座座的被收复,老百姓们想起当年清军屠城之举,一个个的都怕极了,生怕自己步那些老祖宗的后尘,于是,一时间,江南农田尽数荒芜,老百姓背着能带走的家资,拖家带口的开始逃荒。

明明风调雨顺,却过的比荒年还不如。

但只要能活命,只要不会死,哪怕吃草根,啃树皮,他们也愿意。

老百姓一乱,康熙竭力想要表现的国泰民安就被打破了。

国家是有气运之说的。

而这气运说的就是老百姓。

老百姓一乱,土地一荒芜,这气运也就下沉了。

康熙虽不信神佛,却信国运,他直觉,大清的气运怕是不行了,本就身体不好,再加上为战事揪心,江南虽然捷报连连,可老百姓的反应却叫他心下不安。

胤禛也是一样,江南富庶,大清后期近八成税收皆来自江南,大清铁骑之所以能那么强,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钱袋子在后头支撑着。

如今江南一乱,朝廷财政短期内看不到弊端,等时候一长,估摸着京城也要乱。

胤禛上辈子就做过催债的事,这辈子眼看着国库里的银子要空,当即也顾不得慢慢来,直接去乾清宫求见康熙,父子二人密谋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大朝会上,康熙开了口,要求从户部借了银子的宗室大臣们……

——还钱!

这话一出,宗室直接乱了。

他们凭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

顿时一群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开始唱大戏,京城老百姓这段时日可算是把戏瘾给过足了,不过,这场闹剧也给她们提了醒,那就是,朝廷恐怕是真不行了。

如今虽然江南乱,可东北早已沦陷,难保日后两面夹击,不会在京城决战。

前朝覆灭还不到一百年,虽说当年亲历城门被轰开的老人们几乎都不在了,但当年惨状却是代代相传的,如今眼看着要重蹈覆辙,还留在京城做甚,赶紧跑啊。

往哪里跑?

那还用说,往东北跑啊!

如今怎么看都是只有东北最安全了。

江南□□,范婉也有些懵,吴为有上次来还说江南自从干旱之后,虽然民情激愤,可到底好好过日子的念头占了上风,共产会趁机由暗转明,如今在江南名声不错,和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

为此,范婉还调了二百个政委去了江南。

谁能想到,这才过了多久啊,江南就乱了,而且还是打着共产会的名头乱的。

这就叫范婉不解了,毕竟吴为有不曾与她通过气,那二百个政委也没透露出一分半毫,难不成,他们集体叛变了?

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