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清穿(一零二)(1 / 2)

李焞穷,眼看着胤禩大把大把的银子往怀里搂,哪有不眼红的道理。

奈何他不敢轻举妄动。

从康熙册封张僖嫔为王妃后,他就知道,这恭郡王是个心狠记仇的,否则怎么会在明知道他如今已经不再宠爱张僖嫔的情况下,还为他请封张僖嫔。

对此,胤禩也有话说呢。

“你就这一个儿子,便是心中再不满,也总要为孩子着想,总不能未来的王的母妃却是个失宠妾侍吧。”

李焞听了后直接气了个仰倒。

他虽然人到中年,却也身强力壮,怎么就只有一个儿子了?

之前因为宠爱张僖嫔,便冷落了其他妃嫔,如今被胤禩这么一激,顿时叛逆了起来,封妃的那天夜里,直接冷落了新王妃,跑去一个贵人宫里睡了。

他就不信了,还能生不出儿子来?

张僖嫔一看自己的宠爱被抢了,又觉得自己的中宫之位乃是宗主国皇帝亲自下诏册封的,再加上丧子之痛,立刻打起精神来,投入新的后宫战争中去了。

李焞兜兜转转,再一次把自己玩进了后宫权利的战争中。

被捆住手脚的藩王才是好藩王。

胤禩很满意这样的结果,兴冲冲的给自家亲娘写了封信后,便继续开始建设港口,顺带着,沿着港口建设了一个新得小镇,吸引着周边老百姓过来定居。

等李焞回过神时,港口那一片已经被胤禩围成铁桶一般,连大炮都架起来了。

李焞心知插手无望,也只能自欺欺人,好歹有了大炮,倭寇也不能来欺负他了不是?

盛京,宁古塔,尼布楚,甚至朝鲜,这些年发展的都很快,哪怕没什么大型的器械,可依旧日新月异,唯独雅克萨,却仿佛被遗忘了一般。

倒也不能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雅克萨大学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

好在雅克萨老百姓对如今的生活满意的很,吃得饱,穿的暖,也没产生什么觉得自己受了不公这样的想法来,甚至因为雅克萨大学的存在,雅克萨百姓觉得吃苦也值得,毕竟在这里,自家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是的,哪怕还没到后世那种内卷程度,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却是差不多的。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以后的日子都会如此的时候,天下却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几件大事,原本的平静被打破,朝廷集结的数万大军,也昭示着战争的到来。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开笔第一诏,就是京城的康熙皇帝突然下旨,说要挂帅亲征噶尔丹。

这话一出,整个朝堂都震动了。

还未出正月,康熙就下了这样一道圣旨,不用看就知道皇上这个年过的不舒心,再联合去岁年尾锡林郭勒盟那边的闹剧,就知道,这蒙古四十九部对喀尔喀三部已经积怨已久了。

喀尔喀三部因为家园被夺,如今寄人篱下,又不敢图惹是非,心里也是憋闷不轻。

官司打到康熙跟前,康熙生了好大的气。

喀尔喀三部本就刚刚归附,若想真的归心,还得将喀尔喀收回。

思来想去,康熙觉得,三年时间,大清兵强马壮,正是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于是宣来重臣相商,却不想,去传话的小太监因为不识字,闹了个笑话,传话的时候,把时辰给传错了。

康熙坐在乾清宫里等了两个多时辰,这些大臣们才姗姗来迟,康熙本就是个炸药桶子,一点就炸,大臣们也无辜啊,他们已经紧赶慢赶的来了,怎么就怪他们呢?

这事儿说道最后,只能怪宫内太监水平太低,康熙大手一挥,啥都甭说了,叫小太监们去读书去吧,省的日后再传错了话,延误了军机。

当然,康熙也预防太监势力做大,重蹈前朝覆辙,只允许简单的识字,却不许读书明理。

从下诏到商议,也不过隔了半日。

那些大臣们一听,顿时两股战战,吓得跪到在地,口中大呼:“皇上三思啊。”

“皇上,您乃一国之君,不过攻打一个小小准噶尔,又何必您来亲自出手。”

“皇上,您要三思啊,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皇上乃是大清的皇上,是天下之主,怎能……”

痛心疾首的进谏声此起彼伏,那架势仿佛康熙是什么昏君似的,才需要这群臣子这般死谏。

康熙也被这群人的架势给气着了。

但好歹是当了几十年皇帝的人了,倒也不至于意气用事,御驾亲征是他左思右想后,觉得最好的办法,蒙古四十九部向来不稳,哪怕蒙八旗与满八旗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哪怕蒙八旗所在的蒙古地区属于他们的自治区,可康熙还是觉得,蒙古四十九部并不归心。

说到底,也是太皇太后在世时权柄太大,以至于皇阿玛临终之前,还不忘拉着他的手,要他这辈子不得宠爱蒙古女子,便是宠爱,也不能叫她诞下蒙古血脉的孩子。

否则,这大清的天下将不稳了。

也正是因为皇室对蒙古的忌惮,导致蒙古不得归心。

所以这一仗,他必须亲自上阵指挥,一方面,收拢蒙古四十九部的心,一方面,收复喀尔喀,还有另一方面,想叫蒙古看看他们的强大,叫他们知道,不要随便乱动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