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清穿(九十九)(1 / 3)

张廷玉是个十分行动派的人。

当天夜里翻来覆去一夜未睡,第二日先去找母亲十分生疏的撒了撒娇,惹得老母亲被忽悠的昏了头,直接拿了一千两给他,说是‘嫁妆钱’,作为他做生意的本钱。

坑了老母亲的钱,张廷玉有些心虚,于是特意去街上的首饰店,给亲娘定了一根翡翠簪,那玉料还是过生辰的时候,外祖家舅爷送的,说是从西北淘回来的石料开出来的,他手气好,开了七八块,这块是水头最好的。

他打算送完礼就开溜。

只不过到底年岁小,做事不够严谨,次日就被张英拎去了书房。

张廷玉被问急了,干脆梗着脖子喊道:“我可不是那受委屈的人,能叫那黑锅盖在我头上,我必须去趟东北,将那些考生救回来。”

张英目光复杂的看着自家二儿子。

这一刻,他甚至怀疑自家二儿子是个智障。

不过,到底是亲老子,对儿子还是了解的,尤其这个自从过了十岁,就从乖巧变得古怪的二儿子,他就更了解了,身子往后靠了靠,一言不发的眯着眼睛上下打量着张廷玉。

张廷玉原本就有点心虚,被这么一看,梗着的脖子后头凉飕飕的。

就在他寻思着要不要再说两句的时候,张英突然松了口:“你既想去就去吧,反正除非我把你的腿打断了,否则你还是会去的。”

若是张英执意阻拦,张廷玉恐怕还会据理力争,最后真的会偷跑。

可此刻张英却松了口,反倒叫张廷玉疑惑了起来。

难道说,父亲此去盛京还见识到了什么不能说的?

正如张英了解儿子,张廷玉同样也了解父亲。

平时针锋相对的父子此时默契的对视一眼,次日,张家父子就爆出大吵一架,张英对张廷玉很是愤怒,直接给他报了山东的书院,把他赶到张廷瓒那边读书去了。

据说不少百姓看见张家二公子离开的时候,还撂下狠话,说以后请他回来都不回。

年少气盛,谁家的孩子都做过荒唐事。

所以张英下了朝收到了不少看似安慰,实则看笑话的问候,不过张英这老狐狸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甭管他们怎么‘安慰’,这人都一副神色淡淡的样子,叫人好没意思。

倒是李光地狐疑的看了他一眼,直觉张廷玉的离开有些蹊跷。

但张廷瓒确实在山东,山东又是文盛之地,去那边上学也没毛病,所以这念头在脑中一闪就过,李光地就再没思索过了,以至于后来在叛军队伍中看见那张熟悉的叛逆之脸,李光地恨不得爆锤张英脑袋,只恨他这老狐狸,有啥好事都不想着自己,亏得自己当年还安慰他多次。

张廷玉一路北上,先去盛京。

他不想康熙派人那么鬼鬼祟祟,他按照张英的指示,先奉上了拜访书和张英的亲笔书信,然后就在城外静静等待。

他是三伏天出发,到达的时候已经到了深秋。

时间虽然长,但衣服带的不少,倒也没冻着。

范婉接到书信的时候也有些疑惑,她不明白张英这是打算做什么,但他把他亲儿子送来了,这对范婉来说是一件好事,要知道,张英的几个儿子都挺能干的。

大儿子张廷瓒谦谦君子,学富五车,奈何命不好,英年早逝,否则的话,成就不会比张英低,二儿子张廷玉更是大清朝赫赫有名的超长待机王,历经三代帝王,每一代帝王对他都宠爱有加,最后死的凄惨还是因为年纪大了,非要退休,结果被乾隆那个小心眼子给祸害了。

而且算算年纪……

张廷玉现在还是青葱少年吧,真是中二的年纪就送过来接受红色思想……他真的能熬得住么?

范婉表示很怀疑。

但怀疑归怀疑,她还是亲自接待了他。

觉禅家的身高都给了男人,所以卫氏的身高并不高,与才十几岁的张廷玉站在一起,张廷玉竟然还比她高一个头尖儿,只见他身形消瘦,面色白皙,眼睛清亮,鼻梁高挺,嘴唇有些薄削,上唇还有些小绒毛胡须,显然刚开始长身体,再加上满人特有的发型,从正面看,宛如一个小和尚。

在家里的时候张廷玉还怒意勃发,恨不得冲到东北来,可人真到了,看见眼前这个漂亮的过分的叛军首领,他就有些说不出话了。

到底青葱少年,还没有日后的老成持重。

范婉得知他的来意后,瞬间明白了张英的意思。

老狐狸,这是想两边下注呢!

就跟年遐龄似的,大儿子起初是直郡王一党,后来直郡王落败,又暗中和廉亲王勾勾搭搭,而小儿子年羹尧则是雍正一党,两处下注,最后甭管是谁当了皇帝,总少不了年氏一族的好处。

而张英也是如此,大儿子张廷瓒依旧留在清廷当官,二儿子张廷玉送到叛军,日后不管谁赢了,都能保下这一根血脉,显然,经过上次几日对盛京的了解,张英对朝廷的信心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也不枉范婉叫人装作不经意的将自家的武器装备力量在张英跟前漏了一嘴。

这是一步险棋,走对了,张家门庭会稳如泰山,若走错了,将是万劫不复,只是有一件事张英算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