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清穿(八十七)(1 / 2)

盛京城刚刚稳定,范婉就接手了这么一批人物。

要说能干,肯定是能干的。

读书写字,算术策论,皆不在话下,但他们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从小接受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一肚子想要报效朝廷的心肠,哪怕如今身陷囫囵,身体里也仿佛有着一身傲骨,死活不肯就范。

这可怎么办呢?

下乡务农吧。

果然革命先辈对这种清高文人还是有办法的,譬如说,深入到群众中去,理解群众的诉求,未来才能从群众需求出发,急群众所急。

只是……

范婉有心叫他们下放,可杨子平却是坚决不要。

杨子平是个好脾气的人,却也被这些臭脾气的文人给气的不轻,直言若是范婉真叫他们在盛京周边下乡,那他就请调宁古塔,他宁愿跑宁古塔给那群孩子上基础课去,也不愿和这些人再说一句话。

范婉也是无语,没办法之下,只好将这个烂摊子扔给更北边的苏宝珠。

反正宋薇那里缺苦力,且去着吧。

再加上雅克萨未来俄罗斯人肯定越来越多,这些人的愚忠思想,正好可以和这群人互相碰碰,说不定能碰出个什么火花来。

这些人目前还不能用,只在范婉脑海中停留一瞬便抛诸脑后了,她如今唯一的乐趣是盯着嘎昆这一对跨国夫妻。

嘎昆憨厚却稳重,塔莎谨小慎微中又带着精明,再加上塔莎有着欧洲血统,身材高挑丰腴,私下里又不似大清女子那般拘谨,很是放得开。

所以嘎昆的新婚生活肉眼可见的和谐。

嘎昆成婚后不久,盛京就迎来了婴儿潮,几乎每天都有人带着医馆杨清河写的证明过来报户口,是的,杨清河如今作为公立医馆的院长,不仅负责疑难杂症,还负责开具新生儿证明,没有这个证明的,孩子是不能上报户口的,没有户口的孩子就好似那黑户,不仅分不到粮食,甚至连以后上学就业都成问题。

而想要拿到这个证明,请去的稳婆必须是公立医馆发了腰牌的签约稳婆才行,这些都是经过一些系统性培训的,无论是从手法,还是从卫生状况上,都尽可能的保证产妇与婴儿的安全。

而且稳婆的工分是医馆给的,生孩子的人家只需要去医馆结账就行了,稳婆那边,只需要给两个红鸡蛋添个喜庆,产妇家里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提前许多天就和稳婆打好招呼,还得时不时的送些东西,生怕稳婆在接生的时候使坏。

如今只需要提前去医馆登记就行。

至于到时候派的是哪位稳婆……得到了才知道。

而且稳婆接生还会有方脉科的大夫随同,最大可能的保证安全,可以说相当贴心,如今盛京城内生产事故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多,仿佛走哪儿都能听到婴儿的啼哭声。

每次范婉听见了,都会忍不住感叹。

孩子就是希望,看来盛京城前途远大。

深秋过后,便是冬季,北方的冬天,大雪纷飞,异常寒冷,可盛京宁古塔雅克萨三地的人心却并不寒冷,为了建设城池,每个城都建有砖窑,砖窑里面的火不能歇,从而衍生出了另一种产业,那就是大澡堂子。

这些澡堂子里长期供应热水,甚至还增添了搓澡业务,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贵,明明寒风大雪,每天还是有不少人冒风去洗澡,生意兴隆的很。

再加上家家户户都有炕,也算是过了个暖冬。

年后,康熙再次派兵过来讨伐叛军。

如今范婉一行人对康熙来说,已经仿佛梗在喉咙里的一根刺,恨不得拔而后快。

然而范婉的军队人虽然少,可各个都是精兵良将,无论是战斗训练,还是思想觉悟,还是军容军纪,都已经无限朝着后世那一支人民的队伍靠近。

且这些兵经常往返三城拉练,每到一处,都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也叫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更强。

尤其在宋薇拿出一份特种兵训练手册后,达楞更是亲自训练出了一队少有的精锐之师。

这群人不仅拿着最先进的武器,甚至那用来掩饰普通将士的迫击炮,他们也有一个小队专程训练过,可以说,如今大清军队,除却红衣大炮对他们还有些震慑外,其他的甚至连针锋相对的资格都没有。

大清铁骑在热武器一年多的狂轰滥炸之下,终究还是低下了高昂的头。

倒不是他放弃了盛京,而是因为,康熙终于迎来了大清的一生之敌,在蒙古以西,大约十年前才统一建国的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噶尔丹突然率兵翻越杭爱山,突袭了喀尔喀部,喀尔喀三汗之一的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率军迎战,然而噶尔丹来势汹汹,察珲多尔济的军队被打崩。

不得已送信至京师,请求内附大清,彻底将土谢图汗部归纳于大清版图。

康熙对蒙古早有收复之心,如今察珲多尔济这一封信,刚好送到了他的心坎里,当即派人迎接土谢图部众人,最终将他们安置到了苏尼特左旗。

而苏尼特左旗,恰好就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属于既危险又安全的地区。

而锡林郭勒盟则毗邻阿勒楚喀,也就是距离宁古塔不远的一座城池。

范婉得知康熙插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