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清穿(七十八)(1 / 3)

清军惨败,福全被俘,数万大军被灭。

这番消息传到朝堂,顿时引起了地震海啸般的震荡,谁能想到,不过去攻打乌合之众的叛军,居然就死了那么多人,连大阿哥和裕亲王都给折进去了。

康熙自然愤怒至极。

可再愤怒,这会儿也不得不冷静下来,他已经意识到,敌方手里如今能够掣肘他的手段实在是太多,且不说福全与胤禔,只说常宁,从去年冬季到今年,眼看着要入秋,被俘虏将近一年,还不知道遭遇了怎样的折磨。

往前这一年,宫里都不曾给恭亲王府一个准确的答案,如今这事一出,便是瞒不住了。

想到这里,康熙不由有些怨恨起常宁。

他本就瞧不起常宁,认为他不配为亲王爵,这次倚重于他,也是先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叫他往宁古塔去调查事情真相,把自己折进去也就算了,还害的他被嘎昆误导,延误军机。

想到这里,康熙就恨不得常宁此刻就站在他面前,他必定狠狠的踹他两脚。、

可他也知道,愤怒解决不了问题,于是立刻唤梁九功,传唤了军机处的几位大臣来共同商讨,想要拿出个计划来,好能立即发兵平定叛乱。

或许这是康熙最棘手的对手了。

倒不是因为她有多强,而是未知。

如今算算,也对上了有一两年了,国事繁忙,小小叛军,他并不看在眼中,天下之大,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出决定,他不仅要平衡朝堂,还要烦恼各种政务,如今天灾**不断,东有江南不稳,西有和硕特汗和准噶尔虎视眈眈,南有汉人势力相互博弈,北方那些叛军与这三处比起来,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这一疏忽,从而变成了心腹大患。

康熙在内心自我检讨了一番,随后与军机处密聊三小时。

宁古塔叛乱年年有,起初他们也没当回事,那边披甲人骁勇善战,性情残暴,绝非这些囚犯能够撼动的,再加上靠近盛京,便是有什么不测,盛京也能瞬间反应,成为第二道防卫,或许也正是因为此,康熙才对宁古塔格外放心。

谁能想到,危机未曾从他防范非常的位置而起,反倒是最放心的地方,出了岔子。

可军机大臣们也是为难。

若是那边动作不可谓不大,可偏偏,在皇帝开口叫恭亲王带兵镇压之前,他们竟然一点儿消息都没收到。

要知道,盛京方面他们也是有自己的人手的,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收到盛京方面传来的消息,这在他们看来,实在是不正常,除非那些匪徒能一夜之间将全城的百姓尽数屠杀。

康熙却摇摇头:“不可能。”

盛京城不是宁古塔,里面住着的人何止万余,便是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能一夕间杀光一城人。

“那咱们可否这么说呢?”

大臣又问。

这个提议不可谓不缺德,一旦这般往外公布,就能坐实对方残暴不仁的真相,叫老百姓对叛军产生怨恨与恐惧,也败坏了他们的名声,为他们未来的路放下块块拦路石。

但这个提议却有个不好,那便是,叛军所处的位置不好。

要知道,盛京与其他城池不同,那里是满人的老家,是大清皇室的龙兴之地,那边必须是平和的,是美满的,若被普通百姓知晓盛京被屠戮殆尽,必定会引起天下震动。

这主意用在旁的城池多么英明,用在盛京就有多么愚蠢。

他不仅不能叫百姓知道盛京之事,还得帮忙瞒着。

想到这里,康熙再也忍不住的扫掉了御案上的笔墨,厚重的砚台砸在了地上,发出脆响,然后碎成三瓣,可见其内心隐藏的怒火,与那恨不得将叛军拆吃入骨的怨恨。

范婉可不知道京城有人恨毒了自己。

她如今正带着盛京小学生们在盛京行宫大清门前的广场上升国旗。

鲜红的旗帜上面是手工缝制刺绣上去的五星,随着孩子们清唱的国歌缓缓升起,虽说这面旗帜是范婉仿制的祖国国旗,可上面的五颗星星代表的含义却丝毫都没变。

高高的旗帜随着微风飘扬在天上。

范婉仰头静静的看着那面熟悉的旗帜,面上的神情肃穆极了。

孩子们并不懂这面旗帜的含义,他们只是按照要求唱了歌,然后看着旗帜升了起来,甚至在仪式完毕之后,一个个都有些心不在焉的想要乱动起来。

可随着时间渐渐流淌,孩子们渐渐的安静了下来。

他们没有看旗帜,而是看向站在前方的范婉身上,他们就这样,看着范婉仰着头,看着旗帜。

范婉对国旗是很熟悉的。

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公司大楼下的广场上就有高高的三面旗帜,两边是品牌旗和集团旗,中间则是国旗,她的办公桌上,也是集团旗和国旗相交伫立。

以前她从未在意过,如今再看见这样的旗子,却叫她忍不住的攥紧了手。

那是回不去的祖国。

闭了闭酸涩的眼睛,范婉缓缓回头,看着下面的孩子。

没有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抗战,这群孩子对这面旗帜的认同又有多少呢?

但是没关系。

她有自信,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