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清穿(五十一)(1 / 2)

盛京码头烧毁了一艘船。

这船是一艘克拉克帆船,船身长约三十米,排水量在三百吨,虽然算不得很大的船,但是在大清看来,已经很先进了,毕竟如今大清吃的还是前朝的老本,甚至随着老一代造船手艺人的去世,连一艘新船都很难造出来,更别说进步了。

这样的一艘船,原本停靠在渤海湾就是庞然大物,哪怕枪炮已经全部拆卸下来,叫人看了也是望而生畏。

之所以京城不知道,不过是因为众人的默契罢了。

虽然外族资源贫瘠,什么好东西都拿不出来,但人家有银子啊!只要用一些普通的茶叶丝绸,就能换取大笔的银子,是个人都拒绝不了这样的诱惑好么?

为此,这群贵族老爷们十分默契的瞒着京城,私下里开放了码头,赚的盆满钵满。

本以为这件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伙儿默契瞒着京城,谁曾想,如今却捅了娄子,大半夜的,那艘船直接起了火,哪怕发现的及时,也烧的只剩下了骨架,里面六十多个水手,船长副船长,还有传教士和他的仆从,全都没能逃的出来,死在了大火里。

其实次日当地官员到了码头就发现事情不简单。

抢救回来几具尸体,仵作一验,就知道这些人压根不是烧死的,而是被扭断了颈骨,直接窒息而死的。

这事情一出,头皮都麻了。

不敢耽搁的赶紧上报。

而范婉早已悄无声息的偷了寨主的那几筐鸦P,一路疾驰到十几里之外的海岸线,将那几筐给扔进了大海,自己则是头也没回的直接回了盛京。

等到到了盛京后,一直在家中侍疾的胤禩再次出现在了盛京城里,和那些纨绔们到处游玩。

范婉则是‘大病痊愈’,出门开始办年货。

盛京城作为留都,还是非常繁华的。

尤其这里靠山,濒临朝鲜,不少朝鲜的特产翻山越岭的到了盛京,许多山珍便是京城都少见,反倒这里摆在摊位上,寻常的很。

范婉趁机买了不少人参灵芝利用系统红包发给了苏宝珠。

苏宝珠看着越来越多的红包,只觉得心力交瘁。

因为系统是没有存储空间的,只有红包拥有一个月的存量,也就是说,每个月她都要将红包里的东西给取出来,再重新发送出去,可问题是原来东西少也就罢了,废不了多少时间,如今东西越来越多,苏宝珠觉得每次倒腾一回,都快倒腾崩溃了。

苏宝珠:【呜呜呜,这么多东西,我需要一个游戏包裹。】

范婉:【……有的卖么?】

苏宝珠:【不知道啊,我去看看去。】

于是苏宝珠遁去翻商城去了。

范婉则是继续逛大集,要说这集市一直到几百年后都很繁荣,尤其这东北地区的大集,一直很有逛头,范婉花钱花的不亦乐乎,胤禩也花钱花的不亦乐乎。

两个人在盛京过了个安逸年。

而渤海湾那边已经闹了个人仰马翻。

外国人死了,他们倒是不担心,毕竟船也烧了,人也死了,几乎可以算得上尸骨无存,完全可以一推四五六,当做不知道,但问题是,船上的货去哪儿了?

大清幅员辽阔,地产丰饶。

茶叶、丝绸、瓷器……都是那些蛮夷看都没看过的好东西,那些人自诩贵族,捧着大笔的银子过来,他们自然没有不要的道理,只是……做生意诚信为本,为防止被人截胡,他们拿出来的也都是好东西。

结果如今银子到了手,东西给了他们,结果他们人死了,船烧了,货却没了?

那些东西可是好大一笔银子啊!

若是能重新收回库里,说不定还能再卖一次呢。

一群人忙着给船毁尸灭迹,忙着寻找消失的货物,忙着给渤海湾的力工捂嘴巴,总之,就是没人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这也让康熙没能第一时间发现盛京的变化。

过了个清净却温暖的年。

范婉带着胤禩吃了年夜饭,过了正月,还没化冻,母子俩就准备离开了。

临走前街坊邻居里处的好的,还拿着家里的腌咸肉来送行。

范婉也一副孱弱温和的模样,将准备好的绣品做回礼,坐实了她只是个孱弱妇人的表象,胤禩骑着马,趾高气昂的和自己的小伙伴们道别,临走前还说到:“日后若是有机会,咱们就在京城见吧,家里的亲戚在宫里当差,到时候给你们淘点好东西。”

那群纨绔哪里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不过对于胤禩的热情邀请,他们也就热情的应了,至于去京城?有机会的话肯定去,没机会的话就算了。

盛京作为留都,也不比京城差。

母子二人带着大包小包的出了城,到了城门口的时候,守城的过来看了眼马车里的行礼,好东西没有,多是些衣裳的箱笼,倒是有不少药材。

不过来了盛京又走的,少有不买药材的。

“麻烦官爷了。”

胤禩将路引递给守城官。

守城官看了一眼,确实是真实的路引,再加上胤禩那声‘官爷’喊得他们飘飘然,于是便放行了。

母子俩悄无声息的来,又悄无声息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