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下乡后的艰辛(2 / 3)

的工分少,也能按照人头分配到一部分粮食。

也就避免了这一部分人因为没有劳动能力,而忍受饥饿的折磨。

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像边文栋这种劳动能力较差的知青也成了政策的受益者。

很多村子不愿意接收知青,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知青的到来抢占了村民的粮食,自然不受欢迎。

越是穷困的山村,对于知青的抵触就越大。

本来生活就已经很困难了,知青还要来抢食吃,村民们自然有意见。

岳家的人大多对于这一分配政策不清楚,边文栋详细的讲了讲。

“那按照这个政策分配粮食的话,你每年能分到多少粮食?”岳文轩关心的问道。

“我现在才去了几个月,具体的数量还说不好。

据我了解,村里的壮劳力,一年到头也就能分到二百斤左右的毛粮。”

说出这个数字来,边文栋的语气非常沉重。

“这也太少了!这怎么能吃得饱?”岳文轩早就已经猜到边文栋的生活一定很艰难,但听到这个数字,还是挺吃惊。

农村有一句话叫做“够不够三百六”,意思就是如果一年到头分配给每人的毛粮能达到三百六十斤,那就基本上够吃了,如果达不到,那就得饿肚子。

边文栋插队的这个小山村,就算壮劳力分得的粮食多一些,也才只有两百斤毛粮,距离能够填饱肚子实在是差的太远。

分配这么一点粮食,也就只能吃个半饱,村子里的所有人都要长时间处于极度的饥饿状态。

王丽英本身就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村的生活有多么艰苦深有体会,想到边文栋要吃这么多苦,再想到远在兵团的两个女儿,心里的触动更大,更加觉得边文栋这个孩子吃了大苦。

她忍不住问道:“那边的条件这么艰苦,这几个月你是怎么过来的?”

“就是慢慢熬呗。一开始肯定不适应,每天都要饿肚子,干活都没劲。

不要看我们那个小山村平均耕地很少,但每天要干的农活反而更累。

地越少就越得伺候好,要想把山坡地种好,所付出的艰辛是平原地区的几倍甚至十倍不止。

刚去的时候,我们几个特别不适应,累死累活的干一天,还不达标,还要饿肚子,我个人的感触就像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里,每过一天都是巨大的煎熬。

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这几个月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王丽英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也只能说道:

“等到了家,你好好把心里的委屈讲一讲。

家里边儿别的忙帮不上,每月给你多寄点钱,再攒点粮票匀给你,应该还是能的。”

边文栋的脸上露出苦笑,“要是只有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怎么都行,家里边肯定不会不管我。

但这不是一两个月的事,甚至也不是一两年的事,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

家里边也不怎么宽裕,尤其是每月的粮票,那都是有定量的,多匀给我一点,别人就要跟着饿肚子。

偶尔资助我一回还行,哪能一直资助,况且家里边下乡的不止我一个,还有我弟弟和妹妹呢。

他们的处境就算比我强一些,同样都是农村插队,恐怕也强不到哪儿去。”

岳文轩真没想到边文栋竟然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看来去农村吃点苦也不全是坏处,边文栋走了这几个月,竟然学会体谅人了。

在他的印象里边,边文栋一直都是一个较为自私的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很少会考虑到别人的难处。

如今他在农村吃了这么大的苦,竟然没有一味的怨天尤人,看来艰苦的环境确实锻炼人。

当然,也可能是边文栋更聪明了,眼光比以前看得更长远。

如今他身在农村,再用以前的相处方式和家里人索要东西,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反而像现在这样多一点谅解,更能赢得家人的怜悯。

走进天井,边文栋的回归轰动了整栋石库门。

尤其是他现在这一副黑瘦的落魄样子,更是带给了所有人巨大的触动。

前楼的刘爷叔搬走之后,石库门的四家人里,除了晒台阿嫂家以外,都有孩子下乡插队。

看到边文栋如今的状况,也就想到了自家孩子的现状。

一想到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正在吃苦,几位家长的心里就无比的苦涩。

边文栋刚刚回归,大家对他这几个月插队的经历都很好奇,都围拢过来问东问西。

对家人的嘘寒问暖以及邻居们的好奇追问,边文栋没有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很有耐心的回答问题。

岳文轩一家人的素质比较高,没有追问边文栋不愿意回答的那些敏感问题,但其他的邻居并不是都有这样的素质,该问的或者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