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 74 章(1 / 3)

“可可, 你在看什么看得这么入神?”

可可·香奈儿抬起头,将手上的报纸翻过来给他看。

鲍伊·卡伯马上就被报纸上的照片吸引,他对女装没什么了解, 但也不妨他以男性的审美角度去发表评论:“很好看的婚纱,是谁做的?”

下一秒,他就看见标题上的名字:“……希莱尔?但我记得他是美国人?”

卡伯会记得希莱尔是因为香奈儿最近很留意这个人的新闻。

大多法国人都不关心布坎南是谁, 那些美国人的婚礼有多盛大都与他们无关,可如果涉及了时尚,法国人就像嗅到腥味的猫一样灵敏。

时尚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领域, 法国一向都是作为输出的一方, 时尚之都不是叫着好听的,世界的人的确在跟随着他们的潮流,所以在时尚触角上面,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敏锐, 要是哪国出现了新的时尚风向,这些法国人就是第一个跑去围观的。

大多报纸就把这篇报道放在时尚版里, 没有时尚版的报纸则放在娱乐版或者国际版, 各个报纸则重的地方都不太一样, 如《巴黎晚报》就以“十万美元婚纱”为标题, 《巴黎每日报》则是“世纪婚礼背后的开销”。

读者们先是感叹一下美国人的大手笔,这件婚纱的确惊到他们了,没有人能违背良心说它不好看, 只是有人觉得值得,也有人觉得不值得, 时尚到底是很主观的, 就像有的人愿意用很多钱去赌博, 却不愿意花一分钱去买好看的衣服。

《巴黎晚报》和《巴黎每日报》都是发行量较小的报纸, 而且只在巴黎发行,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为《小巴黎人报》,它跟《小日报》、《晨报》和《小新闻报》合称法国四大日报,每份的发行量都超过了一百万份,可想而知影响力有多大。

而这四大日报里面,《小巴黎人报》和《晨报》都提到了布坎南的婚礼,《晨报》以严肃的角度去探讨美国人挥霍无度背后的原因,为一场婚礼而花费上百万这在谁看来都是非常的大手笔。

《小巴黎人报》虽然名字里带了巴黎,但它其实是在全国发行的,香奈儿正在阅读的这份就是《小巴黎人报》。

这份报纸请了法国知名的时尚评论家多莉·塞纳斯来撰写这篇文章,时尚评论家是近年随着时尚大众化而演变出来的新兴职业,作用跟时事评价家差不多,会在媒体上就着某某设计师的某季时装发表意见,有影响力的时尚评论家的一句说话甚至能左右该设计师的声誉,对潮流有着一定的控制力。

多莉·塞纳斯从黛西·布坎南的婚纱来讨论美国时尚界的现况。说是现况,其实主要是在介绍婚纱的设计师希莱尔,可以看出多莉·塞纳斯花了很多心思在资料搜集上面,连1917年的那场时装发布会都扒了出来,也整理了伊莎贝拉在报纸或杂志上公开发表过的作品,并且加上适当的评价。

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希莱尔前期的风格很多变,他就像一个迫不及待想向众人炫耀自己的才华的孩子,一套又一套的梦幻礼服为他赢得了上流社会的心。随着时装店的开幕,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用又时尚的女西装、耐穿且修长的风衣……如果说国外谁最有资格冲击我国的时尚风向,希莱尔值得一个提名。”

自从停战后,不只法国,各国的报纸出现美国的频率肉眼可见地多起来,这代表着世界的天秤正在向美国倾斜,成为各国不得不重视的强国。

香奈儿若有所思的看了他一眼:“你说得没错,他是个美国人。”

香奈儿本人在第一眼也以为这件婚纱是巴黎的某个高定工作室出品的,但是报纸明晃晃的告诉她,婚纱的设计师是希莱尔。

她忽然想起去年十一月卡伯出车祸之后的事情,她跟那个救了卡伯的女孩分享同一辆出租车时,对方忽然问她对希莱尔有什么想法。

那个女孩听见她的说话后露出的表情……是跟希莱尔有关的人吗?

如果她只是随口一问,是不会有那种被震住的反应,这让香奈儿稍微有点在意,不过那些希莱尔的剪报她当时是看完就算了,没有摆在心上,真正开始关注这个美国设计师是巴黎和会开始之后。

她说过希莱尔的衣服没有故事主要是因为他的风格很混乱,当时他只做礼服,一时简洁一时华丽,剪裁一时修身一时宽松,色彩也有时素淡有时鲜艳,虽然风格多变也可以是个人特色,但至少是能看出有迹可循的,而希莱尔不过是把一切好看的元素都做出来,成品漂亮是漂亮,却明显没有个人特色。

然而就像多莉·塞纳斯所说的那样,对方的成衣系列像是变了一个人,散乱的风格突然犹如被他用针线串了起来,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去形容的话,那就是“POWERFUL”,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力量。

香奈儿仔细的整理一下时间线,发现希莱尔的成衣线正正就是在卡伯出意外之后推出的,说不定跟她的那番话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她无疑给自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