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 27 章(1 / 5)

【一更】

伊莎贝拉和布兰登太太点算了一下, 在二十二位来宾里面,有十五位表达了购买的意愿,而查询度最高的三件礼服分别是水墨画风的渐变纱裙、上白下黑的窄身裙还有吊带黑裙。

最后那件雕花秀服的查询程度还不如伊莎贝拉自己穿的那件, 布兰登太太还以为自己数错了, 又数了一遍,但结果还是一样。

“可是……这不合理啊?”布兰登太太喃喃自语。

最花心机做的一件衣服居然不是最受欢迎的?那心机不就白费了吗?

但是她们当时的反应明明很好的啊,怎么会这样?

“没什么合理不合理的。”伊莎贝拉的反应倒是很平静。

对伊莎贝拉而言, 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以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这系列礼服的受欢迎程度说不定会恰恰相反, 但现在是1917年,这样的设计对她们来说是前所未见的,而事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伍德女士那样大胆,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那么还是以自己熟悉的东西最保险, 就像裙子七号及八号,风格及轮廓跟她们穿过的裙子最相似。

只要伊莎贝拉愿意,她也可以设计出贴近现时潮流的款式, 那样肯定会更好卖, 但要是这样的话, 她又何必大费周章办时装秀呢?

时装秀的本质是呈现设计师的概念想法, 在衣服、妆发、场地甚至音乐上展现出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在时装秀上展出的服饰叫秀服(Show-pieces),它们的作用不在于出售而是让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带动新一季的流行趋势, 并且明确表达该品牌的设计师与创意总监的视野。

这么说吧,展示的设计是一种艺术品的穿戴形式, 因此常常能在时装秀上见到一些夸张得难以理解的服饰, 因为走秀款通常不会出售, 大众只能看得到却买不到,在网店及实体店出售的款式是走秀款的可穿着版。

伊莎贝拉认为时装设计师就像哲学家,他们的任务是要刺激人们,让人们得以看见不同的事物。可能人们不想买她的衣服,或者不认同她的理念,但他们也许会去考虑尝试点不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时装秀的存在意义。

所以伊莎贝拉办时装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促销,而是在于向人们传递希莱尔的概念,在时尚史上添上不一样的一笔。

这场发布会给伊莎贝拉带来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是口碑和印象——出席过发布会的人应该都对希莱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以后想要定制衣服都会想起他。

——也许不会考虑他,但是总会有一个跟希莱尔有关的印象在脑海中闪过。

而露肩、渐变及雕花这三大元素就是她想要带给大家的“刺激”。就像保罗·波列的希腊长袍和哈伦裤,它们成为潮流了吗?并没有,恐怕波列先生自己在设计的时候也没有奢望过它们会大受欢迎,但它们表达了设计师的灵感,这些灵感构成了保罗·波列的个人风格,即使在百年后也被人记住。

时尚是不会自己进步的,靠的是设计师们一直带来崭新的东西,制话新的潮流。

现在谁都料不到数年后将有一股flapper风潮席卷全美,摩登女性剪去长发,穿着露出小腿的短裙,时尚比股市还难捉摸和预测,谁知道现在这些看似不入流的东西什么时候会成为主流呢?

因此看见人们愿意尝试她的东西,伊莎贝拉是很欣慰的。

希莱尔做的是“私人定制礼服”,重点是客制化,按照客人的要求在秀服上作出一些修改,变成她们喜欢的款式,所以最后呈到客人手里的裙子跟发布会上的秀服不会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在发布会上跟费尔母女聊天时,黛西就问可不可以把粉色蓬蓬裙的厚裙摆改成薄裙摆。

当然,这些修改是有限度的,她不可能为了取悦客人而把自己的设计改到面目全非。

伊莎贝拉揉了揉眉心,说:“不仅是裁缝师,我还需要一名助理。”

她想给自己找个助理来替她处理一些繁琐的事务,例如联络买家和记者、物色模特儿、找场地租场地等等,不然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她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要不要试着刊登招聘广告?”布兰登太太提议道。

现代人求职多半是通过那些五花八门的求职网站,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找工作的途径无非是通过报纸上的招募广告、商店外面的招募启示,或者由相熟的人介绍,因此某些商店会在店外开放一个专栏,只要付钱就可以让自己招募启示登上去。

“回罗彻斯特再算吧。”她说。

……

但短时间里是没办法回去的。

因为伊莎贝拉需要挨个买家联络过去,看看她们有什么需求,经过几番周旋,她在一个早上里促成了六笔订单——她还有一半的电话尚未打出去。

敲定了订单,她接下来还要亲自去为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