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兄弟分家(1 / 4)

人生1984 拾寒阶 2772 字 6个月前

经委的订单,李云海做得异常顺利。

他在合同上说40天交付,实际上只用了12天就完成了订单。

刨除成本、税收、送礼打点的钱之外,建工局和经委这两个订单,李云海总共赚到了4600万人民币!

李云海前后采购了30台hp101的折叠计算机,全部送了出去。

这种折叠计算机,售价五万五千块钱一台,是四海商店售价最昂贵的一款机型。

因为其简便易携带的外观,强劲的性能,不菲的售价,拿到这种礼物的人,也觉得倍有面子。

30台机子,总价值达到了165万!

这也足见李云海是个有大手笔的人,也是个舍得的人。

因为这两个订单,都是大单位的采购,摆在明面上的,盯着的人很多。

李云海给私人回扣肯定不合适。

于是他采取了阳谋。

也就是正大光明的给采购单位送上折叠计算机当回礼。

建工局送了12台。

经委送了18台。

而且李云海送礼的名目是堂而皇之的。

美其名曰:“这是我们商店最新款的计算机,请各位领导帮忙试用和品鉴。”

这就相当于借给你们用的,而且指定了,是给单位的领导使用。

但谁都明白,李云海玩的不过是文字游戏,有借,不用还。

就像施文涛把小货车和司机借调给李云海使用一样。

哪怕几年之后,有人查到这个事情上来,李云海也可以振振有词的回答说:“事情太忙,计算机送给他们试用,后来忙起来就给遗忘了。”

可以说,这样的送礼方式,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李云海在四大银行的每个账户里,都有千万巨资!

放眼西州近五十万户个体户,李云海算得上首屈一指!

便是放到全国个体户的行列,李云海也算其中的佼佼者。

做完这两个订单后,李云海终于腾出时间回一趟老家。

建工局的黄玉才同志,已经帮李云海设计出农家别墅的图纸。

李云海给了他1000元的设计费。

黄玉才看到这么多的钱时,极为震惊,说举手之劳,不需要这么多的钱。

李云海却坚持给他,说知识无价,我尊重的是你的劳动。

黄玉才这才知道,李云海不是一般人,难怪可以得到领导的如此器重。

他也十分好心的告诉李云海,在农村建造房屋,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李云海想到一事,就是这年代的农村,只怕很难找到合适的施工方。

建房子最重要的材料——红砖,李云海不愁买不到,各种材料通过手段,钱也是能买到的。

最难找的,反而是懂行的施工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搞建设,开红砖厂的个体户、乡镇企业特别多,很多人都靠这个买卖赚到了钱。

像《平凡的世界》一书,写的就是1975年到1985年之间的故事,书中的孙少安从七十年代末抓住了机遇,开起了红砖厂,也借此机会成长为乡镇企业家,名利双收。

西北大地尚且上演了这样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

何况南方这片热土?

早在1979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不甘贫穷的农村人,悄悄地做起了小生意。那时各地采取的是“不禁止、不宣传、经过调查研究,看看再说”的默认态度。

从1982年到1986年,我国连续通过“1号”文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时期。随着农村工业的悄然壮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乡镇企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

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达到4700多亿元,

改革开放像春雨浇灌干涸的大地,农民的创造力破土而出,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也改变了我国农民。

赚到钱的农民,

但每个村里,能赚到钱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一两户人家。

李云海家,将成为石板村

他对房屋的要求比较高,但囿于当时的施工水平,只怕很难建成他想要的样子。

于是,李云海找到建工局的梅纪平,请求他介绍一支有房产建设经验的施工队伍给自己,钱不是问题。

梅纪平二话没说,就打电话到梅山县建工局,从当地指派了一支施工队伍给李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