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章 再回领地、剥夺圣力(1 / 2)

奥术之主 姑苏献芹人 1109 字 2023-02-21

听完布罗德的解释,夏多倒是心态平和,理论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之前不适用,换了新材料就适用了,也并不稀奇。 理论上,如果戴维弦能够具有真正魔网之弦的性质,那夏多的第一版设计图,解决了少数设计原理方面的问题,应该就是最完美的了。 正因为与现实的差距,才需要不断调整、不断适用。 而伊奥勒姆听完布罗德的解释,先是面露喜色,随后却轻叹一声,说道:“接下来我们又要回到开始的阶段了。” 此话一出,众人尽皆沉默,倒不是担心重复工作,这毕竟是在进步,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这种看似永无止境的进步,才让人感到心情沉重。 进步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需要投入时间、人力、金钱,并且持之以恒。 而在文明的竞争中,对于自己这一方来说,不能持续进步,就意味着在退步,这一刻,夏多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很快实验开始。 流程是和之前一样,无非就是记录数据、收集奥能,以及处理手尾,有三位大奥术师在场,期间倒也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而因为是旧材料装置的实验,接下来要换新材料,实验的总结相比之前,就显得有些过于潦草了。 几乎全程都是伊奥勒姆在说,其他人在听,互动很少,不消片刻就草草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准备基于新材料的新装置的局部模拟测试实验了,这方面也早有相对成熟的实验流程了。 因为带着材料项目组,夏多在模拟测试实验中负责不多,主要是布罗德在做,这期间,他还抽空回了趟南境。 此时距离灰鹰部落的族民加入领地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但那些来自灰鹰部落的新领民,却仍旧没能全部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大部分人还是只能在法典、圣坛这两个广场上搭帐篷居住,幸而他们迁徙的时候还带了不少简易帐篷,加上夏多从塞汶顿购置的,才将将满足。 尽管目前的气温还没有下降到冰点以下,但大夏领开拓部的大部分工作小组都已经暂时停止了开拓工作,转而成为后勤部房屋制作工坊的临时工。 只是木工毕竟还是有些门槛的,就算木屋有着标准化生产流程,并且分解成若干简单部件,短时间内也很难一下子生产出近万的数量。 更别说,还有土地的问题。 一直以来,大夏领除了可耕种的农田,就没有缺过任何土地,但现在领地内一下子涌入了数万新领民,居住用地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 别说是领地一个月内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木屋,就算能够生产出来,实际也很不好安排。 不需要夏多的指示,莱顿就自觉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一方面临时占据部分未分配的农田,另一方面也紧急对外开拓。 只简单清理地面,并不做针对耕种的深度平整,一直到夏多十一月返回领地的时候,居住用地不足的问题才算是初步解决。 当然,后续问题也很多,不过此时能顾眼下就已经很不错了,以后自有以后的解决之道。 大夏领,时之塔西侧。 夏多和莱顿一前一后,站在法典广场边缘,看着布满各式帐篷的广场,夏多的心情比上个月回来时好多了。 现在的这些帐篷秩序井然,不仅划分了若干区片,每个区片都设置了食物分发点、紧急救助点、识字教学点,外围更有灰鹰部落出身的治安员时时巡逻。 偌大的法典广场,俨然就是一个简陋的小型社区。 “你这个月的工作做得不错,我这次回来除了看看领地情况,还带回来了一批冬衣,给所有领民都发一套吧!” “大人,这不好吧?”莱顿下意识地觉得有些不妥。 “刚刚得不准确,是给已授田领民之外的所有领民每人发一套,剩下的就放到后勤部,已授田的领民可以自行购买。” 目前的大夏领,只有已授田的领民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私人财产,而其他未授田的领民实际都算领地的雇员,发点员工福利也算正常。 至于给灰鹰部落,就纯粹是为了刷“忠诚度”了。 当然,夏多也确实是发自内心地不希望任何一个出身灰鹰部落的新领民在严冬中丧命。 但也正是因为这点,莱顿才觉得有些不妥,“等价交换”、“凡事必有代价”等观念,不仅仅是法师才有,秩序的崇信者同样具备。 只是基于教条主义的简单认知,夏多很显然是不会认同,他并没有理会莱顿的反对,而是直接以命令的形式下达了指示。 他相信莱顿一定会认真执行的。 当然,他也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算是为自己这个得力部下拓展一下世界观: “我并非无偿提供给新领民福利,而是基于他们的是新领民这一前提,看似毫无代价,却是将他们纳入体制,收获了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 “凡事不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只知道对照现有的、具体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需要有整体观、发展观。 “不要执着于法律文本,要体会立法的精神,秩序并不是不成不变的机械死物,而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动态稳定体系。 “我期待未来我们能够一同进步!” 说完,夏多看了一眼正若有所思的莱顿,然后继续看向广场方向。 但下一刻,莱顿的一声惊呼让他再次转过头来,只见莱顿神情痛苦地捂着胸口,喃喃道:“吾主,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夏多见状,顿时心中一惊,暗想怎么和光辉之主扯上关系了,看着莱顿痛苦地样子,他不禁有些心疼,连忙问道: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莱顿闭着眼,努力挤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