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世界的参差不齐(2 / 5)

,生活活动终止;社会上死亡则是一切和他关系的人都慢慢消失,社会关系彻底死亡只剩下了一座牌位,孤零零的立在那里承受香火。

精神的死亡,则是所有人忘记他的姓名,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完全被覆盖,再没有人想起他的名字。

这也是以名长存,只要还有人记得,那就是长生不死,他的精神会一直被人们提起和传唱。

谭纶的确走了,但他的精神仍在照耀着大明,继续前进。

王崇古过去是没什么机会,他之前就是個僭越臣子,所以,当皇帝伸出了手,递给了他一把剪刀,一个配方,一个羊毛刷之后,王崇古把握住了机会,身后名对于活着的人而言,确实不重要,但死后,人人提及这个名字都恨的咬牙切齿,未免又过于惨淡了。

王崇古想要褒贬不一,至少不是恶评如潮。

冯保张罗着四个小黄门将陛下的龙椅抬到了月台之上,这是升座,朱翊钧拿着手里的还田疏,旧人已逝,该头疼的问题还在头疼。

是否要彻底土地改革,将张居正带起来的清丈的土地运动,彻底的推进下去,廷臣们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张居正,一派王崇古,过年如同给大明按下了一个暂停键,但明公们暗中已经进行了多次的交锋。

张居正仍然没有说服王崇古,即便是他拿出了蒸汽机的迭代速度会超过所有人想象的论据来,依旧没能把王崇古说服,官厂团造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工匠,即便是中位数十银每年的劳动报酬,并且子女可以在官办学堂上学的待遇,工匠仍然是廉价的。

相比较官厂的恐怖盈利,工匠们的单价依旧极为廉价。

张居正的还田疏,安置的也是流氓,流氓,没房没地者称流,无业游手好闲者称氓,那些个佃户佣奴,也是流氓,这是跟官厂团造抢人口。

大明丁口万万,但官厂团造法还是缺人,否则各大织造局怎么会大量使用织娘呢?启用女工会招致一些批评,但能缓解缺口。

廷议上,诸位明公选择了避而不谈,汇报了万历九年的工作进展,展望了万历十年的工作计划,普查丁口、废除贱籍,这两件事是万历十年要推行下去的事儿,对于贱籍的废除,大明进行了深入讨论之后,决定从卖身契开始废除。

佃户、佣奴身身契不再认可,同时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山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浙江九姓渔船、安徽的伴当世仆、江苏丐户等,一体废除贱籍,过去没有户籍者,此次普查丁口,则给户籍。

但是一部分贱籍需要商榷,那就是罪人之后,比如新都杨氏、兖州孔府、松江徐氏、蒲州张氏等等,族诛不诛十五岁之下,他们的家眷和后人部分被贬为了贱籍,那么这些人的地位上,理当五代之后,重新恢复民籍。

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这些孩子干脆改名换姓,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就避开了法律层面的贱籍,可以获得正常的民籍。

关于废除贱籍之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普查丁口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比如疍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不得上岸居住,生活漂泊不定,衣着同常人不同,即便是律法上赋予了他们地位,他们也没有地方可去,那么如何对其安置,大明也给出了办法,鸡笼岛的淡水镇和兴隆庄、吕宋的密雁港和尼拉或者旧港总督府的旧港和马六甲。

这些都是去处,到了新的地方,会有新的生活,周围都是开拓者垦荒者,更加容易齐民一体。

这是个细致活儿,做起来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还有一类人,朝廷格外的头疼,那就是娼妓,娼妓有的是强迫性质,打小被卖到了人牙行,接受的教育全都是伺候人,有的甚至裹脚三寸,别说干活了,下地走路都费劲,甚至拿掉了鞋子,无法走路,对于这一类人,废除了贱籍,也无用,还有一部分是自惰,就是因为懒惰,自己入的青楼,烟花世界迷人眼。

这类废除之后,其实和不废除没什么两样。

最后朝廷还是决定一体废除娼妓贱籍,听之任之,朝廷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行政力量也没有那么伟大,能解决这个问题。

廷议到了最后,都没有讨论还田法,王崇古还是在和张居正积极商榷,说服张居正放弃还田疏的打算,王崇古的理由也是很充分,朝廷清丈收税,这也是应有之意,否则水师怎么养活?京营怎么养活?驿站驿卒一年二百多万银支出,如何负担?

可历朝历代,但凡是动土地田制,新政都会戛然而止,斗争的烈度会陡然上升到一个极为可怕的程度。

张居正被王崇古说的也略显有些动摇,他本身也不是特别支持,索性张居正带着王崇古去了文华殿,结束廷议后,陛下在文华殿偏殿不务正业,也算是公开的秘密了。

朱载堉也在文华殿的偏殿,而皇后千岁王夭灼,也裹着一个红色的大氅,兴致勃勃的看着皇叔的表演。

大明德王朱载堉是来要经费的,这一点所有人心知肚明,甚至为了能要到经费,德王还请了太后的令,请自己的弟子王夭灼出面,一起来说服陛下,主要是为了蒸汽机的研发费用,其实不必如此,格物院要经费,朱翊钧从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