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三马之力的蒸汽机(2 / 5)

他还是要骂黎牙实乡巴佬,我大明只能我大明人来骂,你一个红毛番凭什么!

朱翊镠躺着看完了黎牙实的社论,不住的点头说道:“这个红毛番,赖在咱们大明吃吃喝喝,现在居然敢挑大明的毛病!但是哥,我怎么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呢?”

“所以开海的都是商贾遮奢户,商贾、遮奢户逐利,他们已经是大明道德洼地了。”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份杂报,看了起来,这是皇家格物院的格物报,十万个为什么,仍在连载。

皇家格物院研究的内容千奇百怪,天马行空,什么都有,这些离谱的项目,居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审批,还给了资金支持,不得不说,皇帝对不务正业的偏爱,是非常明显的。

“镠儿,你前段时间问了咱个问题,咱的回答,不如这份杂报的内容,你看一看。”朱翊钧将格物报递给了朱翊镠,朱翊镠对正业没有兴趣,对于皇家格物院这种离经叛道的地方,反而非常喜欢。

朱翊镠拿过了格物报,看了两眼,猛地坐了起来,认真看完,感觉收获良多。

朱翊镠前段时间问了皇帝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的流民为何不向南方富硕之地流动,而是向关外,比如辽东、大宁卫等地就有流民不断投奔垦荒,朱翊镠之所以这么问,是大明周良寅、侯于赵等人奏闻大宁卫、辽东垦荒之事的成果。

不是垦的少,是垦荒的人很多很多。

辽东垦荒在李成梁尺进寸取的反复拉打之下,不断开拓,大量的流民涌入了辽东,侯于赵在到辽东这一年的时间里,对抵达辽东垦荒的辽民进行了编民齐户,一共有五万四千户,共计二十余万人。

大明皇家格物院有一个格物博士宋大为,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还专门去了趟辽东,这是宋大为的研究课题,有正经研究经费的课题,关于辽东垦荒流民安置及郡县化基础。

宋大为的文章里里说:

【前往辽东的都是农户,在他们眼中的江南,和朝廷士大夫们眼中的江南,完全不同,江南水乡的亭台楼阁和流民农户没有丝毫的关系,金陵的王气连一分一毫都不会分润在流民农户的身上,临安无论多么繁华锦绣,土里长出的庄稼,也是属于地主,而不是农户。

农户们都很清楚,即便是到了鱼米之乡,也得不到一旮属于自己的、产鱼产米的土地。

无安身立命之地,繁华也只是不属于自己的繁华。

出了山海关,复行百余里,大地和天空在极远之处交汇,在地与天远远相融的那地平线之下,是你想不出用什么单位来衡量的土地,自亘古以来的生命在这里生、在这里死,在土地里腐烂,变成了土地的养分,最终馈赠给勤劳的你。

这就是出关的原因。

你到了辽阳,跟着官差,官差随手指给背着孩子的你,这一片都是你的,伱就种吧,种出来的东西,三年内都是你的。

第一个冬天是那么的冷,你住进了土窖里,不用嫌弃土窖,因为宋徽宗和宋钦宗北狩之后,也住这种土窖,你学会了使用土炕,你还领到了半车的煤,这是营堡的煤,明年是要用粮食还这笔债,不必担心,营堡的煤六文一斤。

你熬过了冬天,开春开始开荒了,你抓了一把土地,黑色的土地黏在手上,作为农户,你知道这是肥土,即便是只能一年一熟,也足够让你和你的孩子活下去。

你得到了五垧地,孩子被你寄养在了庄子里,庄子的妇人看这些孩子,只需要几斗粮食就会看顾一年。

春天是一片充满希望的黑,夏天则是喜人的绿,冬天那么白,让你分不清楚东西南北甚至是上下的白。

两年后,你盖起了一个小院,有院墙也有鸡窝,你趁着农闲回了老家,你以为你媳妇和父母已经死了,很幸运的是,他们还活着,你告诉了乡亲们在辽东的生活,而后你把自己快饿死的媳妇和父母,接到了辽东。

你似乎察觉到了你的媳妇为了弄点粮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连嫁妆都没有的她,能出卖的东西,你心里有数,但你不是很在意,因为她活着,你的父母也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幸运,她活着的唯一希望,就是你在辽东真的能找到了活路。

人,以食为天,也以希望为食。

你真的找到了。

三年后,你又多了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和你的眉眼不太像,但你没有计较,因为这长大了也是个壮劳力,他喊你爹,也不会喊别人当爹,这一年辽东大将军李成梁又要打仗,征召了你,你还以为要去送命,匆匆告别了父母和妻儿,甚至还大哭了一场。

结果到了地方,你才知道只是运粮,回来时,你还得了一两银子的赏钱。

你回到了家,老迈的母亲忧思成疾,撒手人寰,埋在了村外的山丘上,父亲也逐渐认不清人,但你知道,你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儿。

隋炀帝自然有资格说江南好,哪怕最后死在了莺莺燕燕的胭脂堆里,也不曾悔过,但农夫没有资格资格。

我梦江南好,赴辽亦偶然。】

朱翊镠读完了这篇散的不行,甚至连个中心思想都无法总结的散文,这更像是宋大为旅途中那些零零散散的梦呓,但却让他完全想明白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