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弓月古道(1 / 3)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2223 字 1个月前

第359章 弓月古道

天宝九年初秋,西域经略大使方重勇,以“对大唐天子不敬”为由,向西域石国派出使者问责。

使者从北庭金满城出发后没过多久,方重勇又以瀚海军中熟悉碎叶地区民情的精骑两千人为前军开路,自己亲率银枪孝节军三千为中军紧随其后。

通过“弓月古道”,从庭州开拔,前往由突骑施亲唐势力所控制的碎叶镇。

而安西远征军余部,则是一分为二,各五千人,分别由管崇嗣与王难得二人代管。其中一部殿后,一人双马,在前军出发五日后才动身。

另外一部则是将坐骑全部换成骆驼,一人三驼,搬运粮草辎重。

为什么大军不一股脑的出征呢?

因为碎叶镇到庭州之间,只有弓月城一处大型补给点。万人以上的队伍,携带马匹与牲畜上路,后勤压力太大了,大军寻找水源都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

分进合击,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不得不说,北疆的气候,比南疆要湿润许多。庭州所在的地段,乃是西域为数不多,依靠降水就能维持农耕的精华之地。大唐把西域的战略支撑点设在庭州,其实也是因地制宜的选择。

一路走来,方重勇看到了庭州这条“走廊”上唐军所建立的一系列戍堡,最大,也是离金满城最近的那个,就是岑参诗句里面提过的唐轮台。

“弓月城往南走,就是伊犁河。此河在这一段东西走向,我们在伊犁河东岸某处选一个好地方筑城,末将都想好了,就叫伊犁城。听闻此处水草丰美,树木繁多,乃是一块风水宝地。

这个据点,与金满城距离不远,二者互为犄角,互相守望。它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算是庭州第二大的重镇。

因为粮秣中转,本身就涉及到战略思想,以及用兵的谋划。如果不能猜透方重勇在想什么,那么也就无法选择让他看中的地点。

方重勇对身边担任参军的封常清吩咐道。

一连多日行军,方重勇带着三千银枪孝节军,来到了一处规模大得骇人的湖泊边上。这里水草丰美,到处都是飞鸟在滩涂上栖息。

方重勇摆了摆手,继续问道:“此番出征,粮草辎重不能缺少,可这一路上,能够补给的地方不多,维持粮道非常重要。本大使欲在庭州金满城和碎叶镇之间找一个粮秣中转地,你以为选在何处为好呢?”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说的就是这个轮台城。

说是“小城”,其实也有金满城的内城那样大,是一个呈长方形的城池,其长约一千米,宽约六百米。虽然只有内外两层嵌套的结构,但城墙却异常高大,易守难攻。

不打仗的时候,就分兵驻守。打仗的时候就集中起来变成野战军,这更像是汉代戍边军队的标准编制配备。

“那个先不忙,本大使要考考你。”

封常清越说越激动,恨不得方重勇立马下令建设伊犁城。

但是末将打听到,那一带且不说弓月城早已废弃,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就说附近的河流也处于季节性断水的状态。

落款是瀚海先锋军。

这一系列小城,都是建在河边上,防备着北方游牧民族沿着河道渗透到庭州。以点成线,构成了庭州防御西北两個方向的防线。

这是一座位于湖泊一侧的小城,坐落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一处山丘上。

方重勇听夫蒙灵察介绍过,北庭的情况有点特殊,或者说西域的驻军都比较特殊,其戍堡的屯守并不是把那些守军固定在一处。总体来说,就是每个守捉只有几十个人的固定编制,日夜驻守在戍堡内,维持戍堡和烽火台的日常运作。

而大量正规军兵力,是以“流动哨”的方式,通过日常巡视和“打卡”,来确保周边区域安全。所以这些守捉与瀚海军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河西那边是平级单位,而是其兵员都是来自瀚海军。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回答,实则不简单。

若是将粮秣中转地设在这里,入秋之后恐怕会有不测之事发生。”

这是安西远征军的前锋部队,他们到此地后,担心方重勇他们是外来的客军不知道本地内情,特意在这里留了个牌子。

只有面临紧急情况时,才会让周边牧民也进入戍堡,一同参与守城。

他相信封常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将牛羊和马匹养在这里,不仅不会被拖瘦,还会养得肥壮!以此处为后勤支点,此番西征石国,不在话下。”

“方大使,此湖周边共有河流二十三条,可供饮马,无须担忧水源缺乏。末将现在便指引大军到最近的一条河岸边屯扎即可。

封常清想了想,然后面色沉静回道:

“节帅,如果按普通的方法,那自然是选在从汉代以来的固有补给点,也就是弓月城所在地。

“原来是伊犁河谷啊,那就难怪了。”

来自千年后的人,谁会不知道伊犁河谷是什么地方啊!

方重勇抱起双臂,喃喃自语的说道。

他翻身下马,随即又微微皱眉,看着湖岸边插着的那块巨大木牌,忍不住长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