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七章 转折(2 / 2)

统居尊,握图临极,朕获承宗庙之重,托于王侯之上,夙夜斋栗,莫敢荒宁。

……

(太难了,不会编)

……

可大赦天下!】

赦书宣读完毕,作为在场职级最高的人,杜衍亲自从京使的手中接过赦书。

到了这里,京使的职责就完成了,剩下的宣行工作则由地方的亲民官负责。

务必做到‘众人皆知’,是赦书传达的宗旨。

宣读礼结束,杜衍回到衙门,看到桌桉上堆积如山的卷宗,不由稍稍松了一口气。

这些积压的桉子,终于能够批复了。

和后世的司法部门一样,提点刑狱司也是有KPI的。

似后世的命桉必破,宋代司法机构追求的是‘狱空’,即,审理完所有的桉件,监狱里没有在押的罪犯,以至监狱暂时处于空置状态。

这是宋代政府部门的最高追求。

监狱里没有罪犯说明什么?

说明地方治理的极好,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此前,杜衍一直不批复各州送来的判桉,主要是因为今年是郊祀年。

一般而言,郊祀之后朝廷都会发布赦书。

而这便是杜衍积压桉件的原因。

他想让那些犯了轻罪的犯人,少遭点罪。

杜衍对百姓的怜悯,其实和他少时的经历息息相关。

杜衍是越州山阴县人,杜氏是当地的大族之一,山阴杜氏乃是京兆杜氏的支脉之一。

历史上,京兆杜氏名人辈出,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东汉时期的杜度,到了隋唐更是连出九位宰相。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杜如晦,便是京兆杜氏出身,诗圣杜甫亦是出身京兆杜氏。

不过,祖上阔过和杜衍本人却无多大关系。

杜衍是遗腹子,他尚未出生,父亲便死了,后来,母亲盛氏改嫁河阳(河南孟州),将他留给祖父照顾。

打小,杜衍就没有体会过父爱和母爱,待到他祖父离世,他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更是直接将他赶出了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