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该背的锅还是要背的(2 / 2)



“是这样。”

说着,李杰开始讲解出其中的用意。

听完这段讲述,刘娥迟迟没有回过神来,她有点转不过来弯,为何要这么做?

试探这事,有必要吗?

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岂不是动摇国本?

其实,刘娥不懂也很正常,毕竟她深受真宗的影响,而真宗又深受太宗影响。

重文抑武,是赵宋一脉相承的基本国策。

历经三朝,到了刘娥这里,她自然觉得这是应该的,是真理,是不可动摇的祖宗法度。

但刘娥显然不知道,重文抑武会结出什么样的恶果。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宋朝边事不利,一半要归咎于重文抑武的国策。

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狄青是怎么死的?

被罢免枢密使之后,忧惧而死!

担任枢密使期间,狄青犯下过什么大错吗?

没有!

错就错在他是武臣,而且是最底层的武人出身。

所以,他深受文官集团的排挤。

看完狄青的待遇,再看看另外一个人——韩琦。

作为好水川之败的首要关系人,因为韩琦的错误决定,直接葬送了上万大军的性命。

犯下如此大错的韩琦,最后还是一路出将入相,历任三司使、枢密使、宰相。

一个没犯过什么大错的臣子,最后忧惧而亡,一个葬送上万大军的人,却一路官至宰辅。

由此可见,宋朝的文武之禁有多严。

这种现象若是不改变,未来即便没有韩琦,也有李琦、张琦犯下同样的错误。

……

……

……

应天府。

此时的范仲淹正在书房内奋笔疾书。

纵观官家登基后的举措,惠民局,兴修水利,更易茶法,裁冗兵,兴学,萧关之战等等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朝政无一不印证着一个事实。

官家睿哲明发,春秋已盛,太后当归纽坤,官家当握乾纲!

【太后受遗于先帝,拥扶圣躬,听断大政……今上春秋长,尽知天下情伪,宜躬揽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