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纪实和记事(2 / 2)

入宫?

而且,今日入宫的,偏偏全是编修《真宗实录》的朝臣。

个中意味,不禁令人遐想。

“臣以为秦简更为可信。”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全文五十余万字,历时十余载,且先后历经数人之手,其中有所错漏,亦是难免的。”

“另,《史记》中很多篇章,引用的并非原始史料,而是经过加工的。”

“故此,臣以为《史记》可观,可信,然,不可全信。”

听完晏殊的发言,李杰微微点头,然后将视线落在了孙奭身上。

见状,孙奭也跟着站了起来。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此句虽说的是《尚书》,但臣以为,亦能引申到其他类别。”

“另外,观史的目的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过于追求历史本身,岂不是失了本意?”

孙奭的观点也是当前士人的主流观点,绝大多数士人阅览史书,其根本目的,可不是为了较真。

仅仅只是为了,明得失。

其中是否有错漏,并不是重点。

有了晏殊和孙奭在前面‘冲锋陷阵’,暂时没发言的几位大臣,心中也就少了许多顾忌。

随后,李维、宋绶、陈尧左相继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言辞虽然不同,但大体意思仍然是延续着晏殊的观点。

明智,才是重点。

“朕受教了。”

片刻后,李杰缓缓起身,对着几人行了一记弟子礼。

看到官家如此知礼,众人不由很是满意。

然而,礼毕之后,李杰忽然话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既然如此,诸卿觉得修史是纪实重要,还是记事重要?”

‘纪实’、‘记事’两个字,听起来很相似,实际上的意思却大有不同。

一个重‘实’,一个重‘事’,放在这里,等于是在问他们。

到底是明得失重要,还是事实更重要!

显然,官家对他们的回答,不是很满意,不然的话,也不会前一句是‘受教’,后一句立马‘反问’。

“诸卿也不需即刻回答,可以先回去好好想一想,待到下次见面,再给朕答疑。”

看到众人纷杂的表情,李杰微微一笑。

布置课后作业的感觉,还不错。